林薇点开《“古镇谜影”失踪案》的瞬间,大脑便如同精确的齿轮开始高速咬合。古镇,水乡,错综复杂的巷道,失踪的年轻女画家——这些关键词瞬间激活了她最擅长的领域:犯罪地理画像与空间行为分析。
她没有急于阅读冗长的笔录,而是首先调出了那份高精度的古镇数字地图。地图呈现灰白色调,蜿蜒的河道将古镇分割成无数碎片,密密麻麻的巷弄如同迷宫般交织。她熟练地操作软件,将失踪女画家入住民宿的位置、最后被监控拍到的路口、以及她可能前往写生的几个风景点(根据其社交媒体和同行游客描述)逐一标注出来。
同时,她打开了有限的监控录像截图。截图主要集中在几条主街和桥梁,时间戳显示为傍晚时分,光线柔和。女画家背着画板,独自一人,步履轻松,消失在某个巷口后,再无影像。
八小时倒计时冰冷地跳动着。
林薇的对手赵大雷,此刻必然正逐帧分析那些监控截图,放大每一个像素寻找异常;或者埋头于现场勘查报告,试图从民宿房间那“无打斗痕迹”的平静表象下,撬出一丝一毫的暴力侵入证据。
但林薇知道,这案子的钥匙,很可能不在那些显而易见的“点”上,而藏在这片复杂空间的“线”与“网”之中。
她开始构建失踪者的行动路径模型。从民宿到失踪点,有多条路径可选。女画家会选择哪一条?是基于最短距离?还是风景最优美?或是……无意识的习惯性选择?
她调出女画家的背景资料:城市出身,惯于使用导航软件,但在古镇这类GPS信号可能不佳、且注重体验的地方,她很可能会依赖纸质地图或随性探索。其社交媒体显示她偏爱安静、有生活气息的角落。
林薇排除了最热闹的商业主街路径,将重点放在几条连接景点但相对僻静的巷道上。她利用地图的3D功能,模拟傍晚时分的日照角度和阴影区域,分析每条路径的视线通透性、潜在的可藏身点(如拱桥下、废弃的院门、茂密的河岸植物)。
接着,她开始处理那厚厚一叠询问笔录。这一次,她没有逐页阅读,而是利用搜索功能,重点查找与“异常声响”、“陌生面孔”、“夜间活动”相关的描述,尤其是案发傍晚到深夜时段,在那些她圈定的重点巷道附近的居民或商户的反馈。
这是一个信息过滤的过程。大部分笔录内容都是“没注意”、“很正常”之类的无效信息。但林薇有足够的耐心和敏锐度。
时间过去两小时。她找到了几条有价值的线索:
一个在河边开茶馆的老太太提到,案发那天傍晚,她好像听到靠近“听雨桥”的那段巷子里有“轻微的、像是东西掉进水里的声音”,但没在意,以为是鱼或者游客扔东西。
一个民宿老板反映,案发前后几天,有个“不像游客的男人”在附近转悠过几次,穿着普通,但总低着头,看不清脸,行为没什么特别,就是让人觉得“有点阴沉”。
一个晚归的本地居民说,案发当晚大概九点多,在一条死胡同尽头(靠近古镇边缘),看到个黑影快速闪过,当时以为眼花了。
这些信息零碎、主观,且无法直接证实与案件相关。但林薇将它们如同散落的珠子,一一放置在地图上的相应位置。
“听雨桥”附近的落水声?女画家最后消失的巷口,距离“听雨桥”不远。如果她途径那里……
那个“阴沉”的男人?他的活动范围与女画家可能的路径存在空间重叠。
死胡同尽头的黑影?那条死胡同的位置相对偏僻,但如果从某个特定路径走,确实是条近道,或者……是摆脱可能的跟踪的路线?
林薇的思维没有停留在简单的“跟踪-绑架”模式。她考虑各种可能性:随机犯罪?熟人作案?还是……基于特定目的的针对性行为?女画家的失踪如此干净利落,现场毫无痕迹,这需要作案者对环境极其熟悉,且计划周密。
她重新审视女画家失踪时携带的物品:画板、绘图铅笔、写生本。除了写生本,其他都是寻常物。写生本里有什么?值得被拿走?
她查阅失踪者物品清单的详细记录。写生本是活页式,封面普通,内页使用情况不详。但清单备注了一句:据其友人反映,该画家有在写生时随手记录灵感碎片和当地见闻的习惯。
写生本可能记录了某种信息?目击了某种不该看到的事情?林薇的思维向“信息获取型犯罪”偏移。
她再次梳理笔录,这次重点搜索案发前后,古镇是否有其他异常事件发生:盗窃?纠纷?甚至只是不起眼的争吵?试图找到可能与女画家偶然记录下的信息相关联的事件。
又是一轮枯燥的筛查。时间过去四小时。
一条不起眼的记录引起了她的注意:案发前两天,古镇边缘一家经营不善的古玩店报案称丢失了一件“不太值钱但有点年头”的玉器挂件,店主认为可能是游客顺手牵羊,因为损失不大,警方也未深入调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侧写师陈默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侧写师陈默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