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访欧阳修归来,盛长梧独自坐在书房内,窗外的月色清冷,映照着他凝重的面容,欧阳修被贬一事,如同一记警钟,在他耳边敲响。
他清晰地认识到,如今的朝堂,仍是那些守旧派老臣的天下,盘根错节,势力庞大,他们今日能联手将欧阳修这样的人物排挤出京,来日若自己触及他们的根本利益,他们又会如何?
是,他深受官家赵祯的喜爱和赏识,这份“圣眷”是他目前最大的护身符,但盛长梧深知,帝王的宠爱是最靠不住的东西,尤其当这位帝王性格中带着仁弱与妥协时。
他不能将自己的前途乃至身家性命,完全寄托于赵祯一人的庇护之下,他需要更坚实的立身之本。
“暂避锋芒,积蓄力量。”这八个字清晰地浮现在他脑海中,最好的办法,便是主动离开汴京这个权力斗争的中心漩涡,到地方上去!
在那里,天高皇帝远,既能让那些紧盯着他的老派官员放松警惕,又能让他有机会亲手做一些实事,创下实实在在、无法被轻易抹杀的功绩!
他想起了前世记忆里那些后来名留青史的能臣干吏,许多都有过出色的地方任职经历。
待到他在地方做出成绩,携着赫赫政绩和民望再被调回汴京时,那时他的根基将更为牢固,官家的喜爱加上实实在在的功绩,才能真正在朝堂上站稳脚跟,拥有话语权。
距离他正式入朝观政结束、授予实职还有半年时间,他必须好好利用这段时间,选定一个最适合他施展拳脚的地方。
他的手指无意识地在书案上划动着,思绪飞转,岭南……他的目光定格在这个听起来偏远却充满潜力的地名上。
“岭南……”他低声沉吟,眼中闪过一丝精光,那里临海,而盐,乃是国之重器,民生根本。
如今的盐,无论是官盐还是私盐,都含有不少杂质,苦涩难言,且提炼效率低下,他脑中拥有超越这个时代的化学知识,若能因地制宜,改进制盐工艺,提炼出洁白如雪、纯度更高的“雪花盐”……这其中蕴含的利益和对民生的改善,将是一个巨大的政治资本!
不仅如此,还有粮食问题。他记得清楚,在本朝章献明肃皇后(刘娥)主政期间,大力引进了占城稻,使得粮食产量大大提高。
在更南边的海南、福建等地,因气候炎热,甚至存在一年两熟乃至三熟的可能性,但如今,这种潜力并未被完全发掘,收成好坏多半还是“靠天吃饭”,缺乏系统的种植技术和科学管理。
“若是能将占城稻的种植技术进一步优化,推广复种技术,提高农田的单位产出……”盛长梧的心跳不由得加快。
粮食,是比盐更为根本的战略资源!若能解决一部分粮食问题,那将是泼天的功劳!
风险和机遇并存。
岭南地处偏远,环境湿热,被视为烟瘴之地,开发程度低,条件必然艰苦。但反过来看,这也意味着那里的旧有势力相对薄弱,更利于他大刀阔斧地推行自己的计划,不容易被掣肘。
“对,就是岭南!”盛长梧的目光变得坚定而锐利,他铺开纸笔,开始就这两个方向,勾勒更详细的计划。
夜色渐深,书房内的灯火却久久未熄。
自那日定下“暂避锋芒,剑指岭南”的策略后,盛长梧便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准备。
他在秘阁与翰林院修书之余,将所有闲暇时间都用来查阅、搜集所有关于岭南的地理志、风物志、地方奏报。
他知道,记忆中的后世岭南与当下的现实必然存在巨大差距,唯有充分了解,才能因地制宜,制定出可行的方略。
时光飞逝,转眼距离新科进士正式授官派任只剩两月,礼部已开始着手此项工作。
按照惯例,前三甲进士可获恩典,自行选择初次任职之地,榜眼张灵甫早已选择归乡,探花李玉峰则如愿留在了汴京,其余进士的去向,则由礼部根据空缺和考评统一办理。
这一日,盛长梧求见官家赵祯。
勤政殿内,赵祯听闻盛长梧的请求,惊讶得几乎以为自己听错了,“岭南?”他放下手中的朱笔,难以置信地看着台下身量尚小却气度沉静的少年状元。
“长梧,你可知岭南是何等地方?虽非昔日蛮荒烟瘴可比,但地处偏远,民风迥异,气候湿热,乃是众多官员视为畏途、避之不及之所。你……你为何主动请缨前往?”
他实在想不通,这个他寄予厚望、本可留在京中清贵衙门安稳晋升的少年,为何要自讨苦吃。
盛长梧早有准备,他抬起头,目光清澈而坚定,朗声答道:“回陛下,臣近日于翰林院阅览群书,方知纸上得来终觉浅,书中描绘各地风土人情、民生利弊,终究隔了一层。
若不曾亲身踏足那片土地,亲眼看看那里的百姓如何生活,亲耳听听他们有何困苦,那么,日后谈论起如何处理地方政务,解决民生疾苦,都不过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罢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女穿男之墨兰科举路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女穿男之墨兰科举路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