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一份关于“保障房烂尾”的督察报告,触目惊心!
东方天际,一抹灰白色的晨光艰难地刺破了浓厚的夜色,为清源县这座沉睡的城市镀上了一层冷清的轮廓。
县委大院里静得能听见旗杆上国旗被微风拂动的轻响。苏正办公室的灯,依旧亮着,像一颗熬红了的眼睛,固执地凝视着黎明。
他没有丝毫睡意。
一夜未眠,精神却处在一种奇异的亢奋状态,仿佛身体的疲惫被一股更强大的意志力彻底压制了下去。桌面上,厚厚一沓稿纸整齐地码放着,墨迹未干,每一个字都像是从他骨子里淬炼出来的,带着冰冷的锋芒。
稿纸旁边,是那两个已经凉透了的烤红薯。表皮焦黑,皱缩着,安静地躺在那里,无声地提醒着他这份报告的缘起。
苏正伸出手,指尖轻轻触碰了一下稿纸的边缘。他没有立刻将其装订,而是像一位最挑剔的工匠,在审视自己即将完成的作品。
他一页一页地,重新翻阅。
报告的标题,他用了最官方、最严谨的措辞——《关于清源县“惠民居”保障性住房项目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及资金滥用问题的深度调查报告》。
然而,翻开第一页,扑面而来的却不是冰冷的数据罗列。
报告的引言,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政策的引述。开篇第一段,讲述的是一幅画。一幅画在废旧纸箱板上的画。
“……五岁女童赵某,用一支长不足五厘米的粉色蜡笔,描绘了她心中的‘新家’。画中有宽大的窗户,绿色的草坪,以及一座她从未玩过的滑梯。据其母李某陈述,这是她们全家对‘惠民居’项目的全部想象与期盼。而现实中的‘惠民居’中心花园,现状为建筑垃圾堆积场,野草最高已过半米。”
寥寥数语,没有一个控诉的字眼,却比任何声嘶力竭的呐喊都更具穿透力。
紧接着,是第二段。
“……下岗职工王某,患有严重肺部疾病,医嘱要求其在‘干燥通风环境静养’。其现租住于棚户区一间不足十五平米的单间内,终年潮湿,墙角附生有大片青苔。王某每日最大的开销,是用于镇咳的廉价草药。其妻女靠捡拾废品维生,全家唯一的希望,是早日搬入干燥明亮的‘惠民居’。”
苏正的目光在这段文字上停留了片刻。他仿佛又能听见那阵撕心裂肺的咳嗽声,与这间灯火通明的办公室形成了荒诞而尖锐的对比。
引言的最后,他提到了那两个红薯。
“……本报告调查员在结束走访时,收到了来自棚户区居民赵某(前述五岁女童之母)赠予的两枚烤红薯。经查,赵某家庭当日晚餐即为红薯。当我们的困难群众,在食不果腹的情况下,仍对政府工作人员报以最质朴的善意时,我们回馈给他们的,不应是一座用谎言和危险堆砌的空中楼阁。”
引言结束,报告的正文部分开始了。画风陡然一变,温情与悲悯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外科手术刀般的冷静与精准。
第一部分,标题为:“关于‘惠民居’项目建筑结构安全性的实物取证与分析”。
下面附上的,是十几张高清彩色照片。
第一张照片,是对着一根裸露的水泥柱拍摄的特写。那根本该坚实厚重的水泥柱上,布满了蛛网般的裂纹。在照片的中心,一块水泥已经剥落,露出了里面锈迹斑斑、细得可怜的钢筋。
照片下方,是一行冰冷的文字说明:“惠民居7号楼3单元承重柱。现场测量钢筋直径为8毫米(±0.5毫米),经查阅设计图纸,该处设计标准应为16毫米螺纹钢。送检样本混凝土标号为C15,远低于设计要求的C30标准。”
第二张照片,是一面被撬开的墙体。墙体内部,没有保温层,没有合格的砖块,而是塞满了各种建筑垃圾——碎砖头、烂木方,甚至还有几只破烂的安全帽和泡沫快餐盒。
照片的说明更加讽刺:“项目施工方在墙体填充材料上的‘多元化创新’应用。此举大幅‘节约’了建材成本,但可能对房屋的隔音、保温及结构稳定性产生少量负面影响。”
一张张照片看下去,触目惊心。渗水的地下室墙壁,像一张张哭泣的脸;楼顶天台上薄薄一层、一踩就裂的防水层;阳台护栏那轻轻一晃就松动的螺丝……每一张照片,都是一枚钉子,将孙国富和他的同伙们,牢牢钉在了耻辱柱上。
报告的第二部分,标题是:“‘惠民居’项目专项资金流向分析”。
这一部分没有照片,只有一张巨大的、错综复杂的资金流向图,和数个清晰明了的表格。
苏正将审计局报告里那些晦涩的财务术语,全部翻译成了大白话。
第一个表格,名为“主要建材采购价格对比表”。
表格共四列。第一列是建材名称,如“高标号水泥”、“螺纹钢筋”等。第二列是“政府中标采购价”。第三列是“市场同期平均价”。第四列,也是最刺眼的一列,名为“实际采购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官场反贪:我的批示全都成真了!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官场反贪:我的批示全都成真了!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