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李儒的献策,以逸待劳,分割击破
李儒走出书房,脚步踩在相国府冰冷而光滑的青石板上,发出清脆的回响。夜风穿过回廊,吹得廊下的灯笼轻轻摇晃,光影随之起舞,将他的身影切割得支离破碎。
他刚刚亲手送出了一道足以让山河变色的命令,那枚黑色的令牌,此刻仿佛还带着他指尖的温度,却即将化为数百里外峡谷中的惊雷与熔岩。同时,他的袖中还揣着主公授意起草的,关乎战后天下格局的数份文书草稿。
一手毁灭,一手新生。
这种同时操纵着终结与开端的感觉,让李儒的血液奔流不息,四肢百骸都充满了某种战栗般的亢奋。他觉得自己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谋士,而是主公手中那支拨动天下棋局的象牙拨子。
然而,当亢奋的潮水稍稍退去,一种谋士特有的冷静与审慎便重新占据了他的头脑。他停下脚步,回头望了一眼那间依旧灯火通明的书房。
“一线天”的雷霆一击,固然能将联军的先锋与士气彻底砸碎。可然后呢?
联军号称五十万,纵然其中多有虚数,但三十万精锐总是有的。王匡的先锋部队不过三五万人,即便全军覆没,对于联军的整体实力而言,尚不至于是伤筋动骨的打击。真正致命的,是这一击对军心士气的摧毁。
袁绍会恐慌,会愤怒,会失去对战局的控制。那些本就心怀鬼胎的各路诸侯,在见识到这种近乎神罚的力量后,必然会作鸟兽散。
可“散”了之后,又该如何?
是挥师东出,乘胜追击,与那数十万溃兵在广阔的中原大地上展开一场你死我活的决战?
不。李儒的脑海中瞬间否定了这个想法。
溃兵,亦是哀兵。被逼到绝境的猛兽,反扑起来最为致命。西凉军虽然精锐,但人数毕竟有限,一旦陷入与数十万敌军的缠斗,战线被无限拉长,补给、指挥都将面临巨大的考验。更何况,那些世家豪族在各自的地盘上根深蒂固,若是利用熟悉的地利,节节抵抗,西凉军将陷入一场看不到尽头的泥潭。
那不是主公想要的。主公想要的,从来都不是一场惨胜。
李儒的目光,不由自主地投向了脚下这片土地。关中。西有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四塞之地,易守难攻,乃是天赐的王业之基。
联军是自己走进来的。他们是被土豆和官学吸引进来的,是被主公营造出的“繁荣”与“希望”逼进来的。他们是客,是深入敌境的孤军。
而西凉军,是主。
一个念头,如同闪电般划过李儒的脑海。
以逸待劳,分割击破。
对!不必与他们正面硬刚。函谷关就像一个巨大的口袋,一线天的打击,是收紧袋口的那根绳子。现在,口袋里的鱼儿们受到了惊吓,正在疯狂地乱窜,互相冲撞。
此时最应该做的,不是把手伸进口袋里去抓,那会被咬伤。而是应该把这个口袋提起来,用力地抖动,让里面的鱼儿自己耗尽力气,大的撞死小的,强的吞掉弱的。
等到他们精疲力尽,分崩离析,再从容不迫地,一条一条地捞出来。
关东联军最大的优势,是人多势众。但他们最大的劣势,也恰恰是人多“心不齐”。袁绍、曹操、孙坚、刘备……这些人,哪一个不是一方枭雄?他们因利而来,也必将因祸而散。当他们发现讨伐董卓非但捞不到好处,反而可能把自己的身家性命都赔进去时,所谓的盟约,比一张厕纸还脆弱。
想通了这一层,李儒只觉得浑身通透,思路前所未有的清晰。他意识到,这个想法至关重要,必须立刻禀报主公。这不仅仅是一个军事策略,更关乎到如何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战果,从而完美地实现主公战后的政治蓝图。
他没有丝毫犹豫,立刻转身,快步走回书房。
“主公。”他叩响了房门。
“进来。”
李儒推门而入,只见陈默不知何时,又回到了那巨大的沙盘前。他手中没有再拿那把小刷子,只是静静地看着,仿佛在欣赏一幅壮丽的山河画卷。
“何事去而复返?”陈默没有回头,声音依旧平淡。
“文优有一策,事关全局,不敢不立刻奏禀主公。”李儒躬身,语气中带着一丝自己都未曾察觉的激动。
“讲。”
“一线天之战后,联军必将胆寒溃散。文优以为,我军不宜乘胜追击,与敌在关外决战。”李儒一边说,一边走到沙盘的另一侧,目光紧紧盯着那条蜿蜒的红色长龙。
“我军当依托函谷关之险,将这数十万溃兵,尽数困于关中东部这片狭长地带。他们粮草补给线漫长,又遭此大败,必然军心浮动,诸侯离心。不出十日,必生内乱。”
“届时,我军可以逸待劳。不必主动出击,只需派出精锐骑兵,如吕布将军的神火飞鸦营,断其粮道,袭其后队,斩其将领。将这数十万大军,分割成无数小块,让他们在饥饿、恐惧与猜忌中,自相残杀,彼此消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三国:我董卓,被逼当天命大反派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三国:我董卓,被逼当天命大反派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