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把工作室的案面染成浅金色时,江寻已经把 “苔点脾气” 的参数框架搭好了。屏幕上,山石的 3D 模型被标出了凸起与凹陷,每个区域都留了 “苔点密度” 的调整栏,只是数值还空着 —— 他没敢自己填,怕又犯了 “机械量化” 的老毛病。
“你看这里。” 他把笔记本电脑推到沈墨心面前,指尖点着模型上一处凸起的崖石,“按你昨天说的,石头阴面(凸起背光处)苔点该密,阳面(凹陷迎光处)该疏,可‘密’和‘疏’的具体比例,我拿不准 —— 怕调得太规整,又没了‘活气’。”
沈墨心正用指尖摩挲着案上的水潭小样草稿,闻言抬头,目光落在屏幕的 3D 模型上。她没立刻说数值,反而从工具箱里翻出块半旧的端砚,倒了点清水,用墨锭慢慢研磨起来。“你先别急着填参数。” 墨汁在砚台里晕开时,她的声音很轻,“我给你画个‘苔点分布样’,你看了就懂 —— 手工里的‘密’不是堆数量,是‘聚而不挤’;‘疏’也不是散,是‘散而不乱’。”
她取来张裁好的小宣,笔尖蘸了淡墨,先在纸上勾出块迷你崖石的轮廓 —— 左边凸起,右边凹陷。接着,她在凸起的阴面快速点了五组苔点:三组靠得近,却留了细微的空隙,像抱团生长;两组稍远,却对着崖石的纹路方向,像顺着石缝长的。到了凹陷的阳面,她只点了三笔,每笔都离石缝有半指距离,还故意让其中一笔稍微歪了点,像被风吹得偏了方向。
“你看。” 她把小样推给江寻,指尖划过凸起处的苔点,“阴面的‘密’,是跟着石缝的走向聚;阳面的‘疏’,是避开风吹的方向散。要是你把阴面苔点都调成‘每平方厘米 8 个’,阳面都调成‘3 个’,就成了排队,没了‘长在石头上’的感觉。”
江寻盯着小样上的苔点,忽然明白之前的问题 —— 他总想用 “密度数值” 定义 “疏密”,却忘了苔点是 “长” 出来的,得跟着石头的 “脾气”(纹路、光照、风向)走。他拿起笔,在笔记本上快速记:“阴面苔点:沿石缝聚,间距不等(最小 1mm,最大 3mm),偶有 2-3 点抱团;阳面苔点:离石缝散,单点点缀,允许 10% 轻微偏移(仿风吹效果)。”
“对,就是这个感觉。” 沈墨心看着他的笔记,嘴角弯了弯,“你把这个‘规律’编进 AI,别设固定密度,让它跟着石缝和光照方向自动调整 —— 就像给 AI 种苔,不是撒种子,是让它知道该往哪长。”
江寻立刻回到电脑前,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他把 “石缝走向”“光照角度” 设为变量,让苔点密度跟着这两个变量动态变化:石缝越密的地方,苔点抱团越明显;光照越强的地方,苔点偏移幅度越大。调试完,他点击 “生成苔点预览”,屏幕上的崖石模型瞬间缀满了淡墨点 —— 凸起阴面的苔点顺着石缝聚成小团,凹陷阳面的苔点散得自然,甚至有两笔歪向了 “风向” 的方向,像真的从山里采来的崖石。
“成了!” 江寻的声音里带着雀跃,他没等打印,先把屏幕转向沈墨心,“你看,这次没像排队吧?”
沈墨心凑过去,目光在苔点上扫了一圈,轻轻点头:“比我想的还好 —— 你看这处石缝拐弯的地方,苔点跟着拐了,不是硬邦邦的直线聚,有‘顺劲’。” 她忽然指着模型边缘一处凹陷,“就是这里,阳面的苔点可以再疏一点,那里光照最足,风也大,苔不容易长。”
“我马上调!” 江寻立刻拖动参数滑块,把那处的苔点密度从 “3 点 / 平方厘米” 降到 “2 点”,还特意让其中一点偏移得更明显些。调整完,他抬头看沈墨心,眼里带着点期待 —— 不是之前 “求认可” 的紧张,是 “共创成果” 的分享感。
沈墨心笑了,伸手拿起案上的水潭小样草稿:“苔点弄好了,该水潭波纹了。你上次说,AI 画的同心圆太规整,我画了个‘碎纹样’,你看看能不能参考。”
草稿纸上,水潭的轮廓里没有整齐的圆圈,靠近山根的地方,波纹被画成了细碎的弧线,像被石头挡住后散开的涟漪;离山根远些的地方,弧线才慢慢变圆,但也留了几处轻微的 “断口”,像被风吹破的水面。“手工画水波纹,最忌‘圆到底’。” 沈墨心指着碎纹处,“山根有石头,水撞上去会碎;风一吹,波纹会断 —— 这些‘不完美’,才是水的‘活气’。”
江寻把草稿纸放在扫描仪上,扫进电脑后,对着碎纹处放大。他没直接用算法模拟碎纹,反而先提取了碎纹的 “弧度规律”:靠近山根的碎纹,弧度随石头轮廓变;断口的位置,刚好对着 “风向”(和苔点偏移方向一致)。“我可以把‘石头轮廓’和‘风向’设为波纹的‘干扰变量’。” 他边说边调参数,“让 AI 先画基础圆波纹,再用这两个变量‘打破’规整 —— 撞石头的地方碎,遇风的地方断。”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匠心代码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匠心代码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