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周的周四上午,苏松被喊去初中区当一节课“老师”,阳光透过教学楼的玻璃窗,在初一(2)班的课桌上洒下斑驳的光影。苏松抱着一摞《诗经》选读课本走进教室时,教室里瞬间安静下来 —— 不同于往常的数学老师,穿着浅灰色衬衫、戴着细框眼镜的苏松,更像一位温和的学长,手里还额外拿着几张泛黄的古籍复印件,引得学生们频频侧目。
“同学们好,我是你们这学期的传统文化选修课老师苏松。” 他将课本轻轻放在讲台上,笑着看向台下的学生,“今天我们不讲复杂的理论,只聊两首大家可能听过的诗 ——《关雎》和《蒹葭》。”
话音刚落,后排就有学生小声议论:“《关雎》我知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嘛!” 苏松没有打断,反而顺着话题往下说:“没错,这两句几乎是《诗经》里最有名的句子。但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诗人要先写‘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再写君子求淑女?”
他转身在黑板上写下 “比兴手法” 四个字,然后将提前准备好的《关雎》原文投影在屏幕上:“我们先看‘比’和‘兴’的区别。‘比’是比喻,比如把淑女比作美好的事物;‘兴’则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就像这首诗开头的雎鸠鸟。”
苏松走到教室中间,指着屏幕上的诗句解释:“大家看,雎鸠是一种雌雄相伴的水鸟,古人认为它们象征着忠贞的爱情。诗人先写‘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不是单纯描写鸟叫,而是想借这种鸟的特性,引出后面‘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主题 —— 就像我们现在写文章,想表达对某个人的欣赏,会先描写身边美好的景物,烘托氛围。”
为了让学生更直观理解,他还举了个现代的例子:“比如大家写作文想表达和朋友的友情,会先写‘周末的公园里,阳光正好,樱花落在长椅上’,再引出和朋友一起聊天的场景。这其实和《关雎》的‘兴’手法很像,都是用身边的事物开启话题,让情感表达更自然。”
台下的学生们纷纷点头,前排的女生林晓宇举起手:“苏老师,那《蒹葭》里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也是用了‘兴’的手法吗?”
“问得特别好!” 苏松赞许地看向她,随即切换屏幕上的内容,调出《蒹葭》的原文和一幅芦苇荡的古画,“我们先读前两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里的蒹葭是芦苇,白露是清晨的露水。大家想想,深秋的芦苇荡,露水结成霜,这样的场景给人什么感觉?”
“很安静,还有点冷清。” 坐在窗边的男生陈阳小声回答。
“没错,是清冷、朦胧的感觉。” 苏松接着说,“诗人想写追寻‘伊人’的艰难,没有直接说‘我找得好辛苦’,而是先描绘这片芦苇荡的景象 —— 蒹葭从‘苍苍’到‘萋萋’再到‘采采’,白露从‘为霜’到‘未曦’再到‘未已’,时间在变化,景物也在变化,但‘伊人’始终在‘水一方’。这种用景物变化烘托追寻过程的写法,就是‘兴’的巧妙之处。”
他又拿出两张对比表格,一张是《关雎》的 “雎鸠 — 淑女” 对应关系,一张是《蒹葭》的 “芦苇 / 白露 — 追寻过程” 变化,“大家看,《关雎》的‘兴’是直接关联,用雎鸠的忠贞引出爱情主题;《蒹葭》的‘兴’则更含蓄,通过景物的渐变,让读者感受到追寻的漫长与执着。这两种手法,就像给文章装了不同的‘开关’,能让情感表达更有层次。”
讲完案例分析,苏松走到教室后排,将准备好的空白卡片分发给学生:“现在我们来做个互动 —— 请大家在卡片上写下自己对《关雎》或《蒹葭》的理解,不用太长,哪怕只是一个喜欢的句子,或者一个联想到的现代场景都可以。等会儿我们邀请几位同学分享,看看《诗经》能不能和我们现在的生活联系起来。”
教室里立刻响起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苏松在课桌间慢慢走动,偶尔俯身看看学生们的卡片。有个男生在卡片上写 “《蒹葭》让我想起找丢失的篮球,明明看到在操场角落,走近却发现是别人的”;还有个女生画了一幅简笔画,是两只雎鸠鸟站在河边,旁边写着 “像我和闺蜜一起放学,总是走在路边的小路上”。
十分钟后,苏松拍手示意大家安静:“现在谁愿意分享自己的卡片?”
林晓宇第一个站起来,举起手里的卡片:“我写的是《关雎》里的‘参差荇菜,左右采之’。我妈妈喜欢在阳台种小青菜,每天早上都会去浇水、采摘,我觉得诗里的女子采荇菜,和妈妈采青菜的样子很像,都是很温柔的生活场景。”
“这个联想特别棒!” 苏松笑着鼓掌,“其实《诗经》里很多诗句都来自生活,就像我们现在写日记会记录妈妈做饭、爸爸修自行车一样,古人也会把日常的劳作、生活写进诗里。那大家觉得,这种‘记录生活’的写法,在现在的文章里能看到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墨中有白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墨中有白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