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的清晨,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在书桌一角投下一小块明亮的光斑。苏松坐在书桌前,面前摊着那本熟悉的牛皮笔记本 —— 封面已经被磨得有些发亮,边角处还贴着他自己画的小图案。他指尖捏着一支黑色钢笔,笔尖悬在空白的纸页上,迟迟没有落下。桌角放着一杯温热的牛奶,旁边是诗社第一次活动的签到表、成员分享的手稿复印件,还有一张他偷偷拍下的、大家围坐讨论的照片。
距离诗社第一次 “分享心中的‘白’” 活动已经过去两天,但活动中的场景仍清晰地浮现在苏松脑海里 —— 白墨展开《月下扶苏》插画时,大家眼中的惊艳;尤龙分享《蒹葭》感悟时,语气里的真诚;新成员写下 “外婆的白手帕” 时,眼角的湿润。这些细碎的瞬间,像一颗颗珍珠,在他心里闪耀着,让他忍不住想把它们永远记录下来。
“就从这里开始吧。” 苏松深吸一口气,钢笔终于落在纸页上,笔尖划过纸张,发出沙沙的声响。他在纸页顶端写下 “高三?人物志” 五个字,字体比平时更工整,还特意在旁边画了一个小小的扶苏树图案,和诗社徽章上的设计遥相呼应。
“第一章:扶苏诗社的第一次相聚 —— 关于‘白’的分享。” 苏松写下标题,随后开始回忆活动的细节:“2025 年 11 月 16 日,周末午后,旧教学楼三楼的秘密基地。玻璃窗上凝着薄霜,被台灯映得像撒了一层碎钻。长桌上的桂花茶冒着热气,混着书架上旧书的墨香,是属于这个冬天最温柔的气息。诗社的十三个成员围坐在一起,面前都放着一本翻开的《诗经》,等待着一场关于‘白’的分享……”
他没有急着记录活动流程,而是先描写了现场的氛围,从玻璃窗上的霜花到空气中的香气,从成员们的坐姿到桌上的物品,力求还原当时的场景。“白墨坐在靠窗的位置,怀里抱着画夹,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封面,眼神落在窗外的桂花树;尤龙把《诗经》摊在膝头,书页上的批注密密麻麻,偶尔会抬头和旁边的宋子充小声交流;新加入的林小雨(注:之前提到的扎马尾女生)手里攥着一支笔,紧张地看着桌面,后来才知道,她提前准备了分享稿,却因为害羞一直没敢拿出来……”
苏松的笔尖不停,将每个成员的细微动作都记录下来。他觉得,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才是最珍贵的 —— 它们不是 “活动流程” 里的文字,而是活生生的 “人” 的痕迹,是高三时光里最鲜活的片段。
写到苏松自己分享《巷口的白梅》时,他特意放慢了笔速,将故事里的细节补充得更完整:“讲完老奶奶的故事后,教室里安静了几秒。我抬头时,正好看到林小雨在擦眼角,她后来告诉我,她想起了自己的外婆,每次回家,外婆都会在村口的老树下等她,手里拿着用白手帕包好的糖。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为什么我们要分享‘白’—— 因为‘白’是最纯粹的情感,是《诗经》里‘静女其姝’的羞涩,是‘白茅纯束’的质朴,也是我们每个人心里最柔软的牵挂……”
他没有只写自己的感受,还加入了其他成员的反馈,甚至记录了活动中的小插曲:“宋子都在分享环节故意搞怪,说自己心中的‘白’是‘考试卷上的空白’,引得大家哈哈大笑,缓解了林小雨的紧张。后来他认真补充,说‘空白的试卷需要我们用努力填满,就像《诗经》里的 “白”,需要我们用自己的故事去丰富’,原来这个平时爱开玩笑的男生,也有细腻的一面……”
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升到了半空,书桌前的光斑移到了笔记本上。苏松揉了揉有些发酸的手腕,翻了翻已经写满的三页纸,心里满是满足。他看着 “人物志” 三个字,忽然觉得,这本书不只是对高三生活的记录,更是对 “人” 的记录 —— 是诗社里每个成员的故事,是他们对《诗经》的热爱,是他们在忙碌学业中依然愿意为传统文化停下脚步的坚持。
“咚咚咚”,敲门声响起,苏松抬头,看到白墨站在门口,手里拿着一本崭新的笔记本,封面上用毛笔写着 “《诗经》批注本” 五个字,字体清秀,还画了几株淡淡的芦苇。
“在忙吗?” 白墨走进来,看到书桌上的《高三?人物志》,眼睛一亮,“你真的开始写了!”
“刚写了第一章,还在完善细节。” 苏松把笔记本推过去,“想把活动里的每个瞬间都记下来,不然以后忘了,就太可惜了。”
白墨认真地翻看,手指轻轻拂过苏松写下的文字:“你把林小雨擦眼角的细节都记下来了,她要是看到,肯定会很感动。” 她抬头看向苏松,语气里满是支持,“这个想法特别好,高三的时光过得太快,很多事情转眼就会忘。有了这本‘人物志’,以后我们回忆起来,就能清楚地记得每个细节 —— 记得第一次分享的紧张,记得桂花茶的香气,记得我们一起讨论‘白’的样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墨中有白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墨中有白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