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即便自己对宫城布局了如指掌,朱槿对刘基这位被世人称作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的谋臣,始终充满信任。
他知道《明史》中那句 “佐定天下,料事如神” 绝非虚言 —— 刘基不仅在战场上为大明屡献奇策,助老爹平定陈友谅、张士诚,在营造宫城这件事上,更是将自己的智慧与学识发挥到了极致,连一砖一瓦的位置都透着讲究。
所以朱槿并没有对刘基带来的草图进行更改,只是在刘基犹豫 “午门门洞要不要多开一个” 时,轻声提了句 “五个门洞正好合五行,不必多改”,刘基听后恍然大悟,连说 “公子所言极是”。
刘基设计建造的应天府紫禁城,没有一味追求奢华的装饰 —— 宫墙上没有过多的雕花,殿宇的梁柱也没有用金箔包裹,却处处透着 “恰到好处” 的讲究。
从整体的 “宫城 — 皇城 — 京城” 三重格局,到局部的殿宇排布、细节装饰,每一处都透着精心考量:他让宫城背靠钟山,借 “龙脉” 之势筑牢风水根基,钟山的走势像一条游龙,正好将宫城护在怀里;面朝秦淮河,引 “玉带环绕” 之水聚气纳财,河水蜿蜒流过宫城南侧,像给宫城系了条翡翠腰带;用中轴对称的布局,让午门、奉天门、奉天殿、玄武门连成一条直线,这条线正好对着钟山的主峰,彰显皇权的至高无上;又以八卦数理调和气场,让每一座宫殿、每一道宫门都各归其位,像棋子落在棋盘上,精准又和谐,祈愿王朝长治久安。
这座宫城,不仅是朱元璋登基理政、生活起居的场所,更是刘基将自己的谋略、学识与对大明的期许,一一刻进砖石瓦木的杰作 —— 每一块砖都藏着风水玄机,每一片瓦都透着礼制规矩,成为明初礼制文化与风水智慧的集中体现。
朱槿望着宫城深处,心里忽然生出几分感慨:刘夫子这一辈子,真是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大明啊。
.........
朱槿的脚步不知不觉已停在奉天殿外,朱红的殿柱巍峨矗立,琉璃瓦在晨光下泛着温润的金光,殿内隐约传来老爹朱元璋低沉的问话声,混着百官奏事的应答,织成早朝独有的韵律。
他下意识往后缩了缩,贴着殿外的回廊柱子,撅着屁股、探着脑袋往殿内偷瞄 —— 视线越过殿门的雕花帘幕,能看到老爹端坐在御座上,刘基就站在文官前列,虽鬓角已染霜,却比历史记载里晚年的落寞多了几分精神。
看着眼前这一幕,朱槿眼前又交替浮现出两个身影:一个是年轻时在军营中,拿着舆图为老爹分析战局的刘基,眼神亮得像燃着火焰,说起 “先灭陈友谅,后取张士诚” 的战略时,连手势都带着意气风发;另一个是历史书里那个晚年的刘基 —— 闭门谢客,连邻居上门都不愿见,提笔写《郁离子》时,字里行间满是落寞,听说最后病重,喝了胡惟庸带的药后,连床都下不来,最终在老家孤独病逝。
他心里忍不住感慨,历史上的刘基,明明为大明耗尽心血,却落得那样的下场。老爹晚年猜忌心越来越重,淮西集团又总在一旁挑拨,刘基想 “藏拙” 都难 —— 主动辞掉官职,躲回青田老家,连皇帝赏赐的田地都不敢要,可即便这样,还是被诬陷 “占了王气之地”,不得不千里迢迢赶回应天请罪,最后在京城抑郁成疾。
那时候的老爹,早没了当年对 “吾之子房” 的信任,连刘基病重想见一面,都只派了个太监去传话,主仆俩终究是离心离德,只剩满心隔阂。
朱槿的指尖还残留着回廊柱子微凉的触感,耳边却满是殿内传来的清晰对话,每一个字都像带着温度,与他记忆里那段冰冷的历史形成鲜明对比。
他悄悄把脑袋又往前探了探,能清楚看到刘基站在殿中,手里捧着一卷奏折。
刘基的声音沉稳如钟,带着救灾后的疲惫,却又透着几分欣慰:“启禀上位,山东黄河段此前因汛期暴涨,多处堤坝受损,百姓流离失所。臣在山东率人用水泥修缮堤坝,此材质坚固耐用,防水性坚固性远超传统砖石,如今堤坝已修缮完毕,可抵御汛期洪水,河道疏通后还能引水灌溉;而太子殿下从北方传来的消息称,土豆已在河间、保定等地落地生根,杂交水稻试种亩产亦远超传统稻种,当地灾民不仅有了定量口粮,更盼来了来年丰收的指望,再无饥馑之虞。”
朱槿视线下意识扫过文官队列 —— 果然没看到大哥朱标的身影,看来要年前才能从北方赶回来。
刘基话音刚落,朱槿就看到老爹原本略带严肃的脸上,渐渐绽开了笑容。那笑容不是平日里朝堂上应付百官的敷衍,而是从眼角眉梢都透着真切的欣慰,连握着龙椅扶手的手指都放松了些。
老爹看向刘基,语气里满是感慨:“先生辛苦,标儿也争气!黄河水患得解,北方灾民有了生路,这都是先生与标儿的功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明:朱标的双胞胎弟弟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大明:朱标的双胞胎弟弟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