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源市林业局的办公楼坐落在城北的老城区,是一栋颇有年代感的五层建筑,墙面上爬满了常春藤,与周围现代化的政府办公楼形成了鲜明对比。阳光透过茂密的梧桐树叶,在斑驳的水泥路上洒下细碎的光斑。凌云站在林业局大门前,仰头望着这栋充满历史感的建筑,心中涌起一种奇妙的宿命感——十三年前,他就是从县林业局开始自己的政治生涯的。
凌局长,欢迎欢迎!一个洪亮的声音从门口传来。林业局副局长刘建明带着几位班子成员快步迎了出来。刘建明是个五十多岁的老林业人,皮肤黝黑,手掌粗糙,一看就是常年在林区奔波的人。
刘局,各位同志,你们好。凌云微笑着与众人一一握手。
刘建明热情地介绍着:这位是张副局长,分管造林绿化;这位是王副局长,分管资源保护;这位是李副局长,分管林业产业......
众人寒暄着走进办公楼。楼道里略显昏暗,墙上的林业资源分布图已经有些发黄,但整个环境整洁有序,处处透着林业人特有的朴实。办公室的布置简单实用,文件柜里整齐地排列着林业档案,墙上挂着森林资源分布图和病虫害监测图。
在简短的见面会后,刘建明陪着凌云熟悉环境。凌局长,咱们林业局的情况比较特殊,刘建明介绍道,全局在编人员286人,下辖6个国有林场、3个自然保护区、1个林业科学研究所。全市林业用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2%,是全省重点林区之一。
凌云认真听着,不时提问:目前面临的主要困难是什么?
刘建明叹了口气:困难不少啊。首先是经费不足,很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其次是人才流失严重,年轻人都嫌林业工作辛苦,不愿意来;还有就是历史遗留问题比较多,特别是林权制度改革后,出现了一些矛盾纠纷。
带我去各处室看看吧。凌云说。
他们首先来到资源管理处。处长是个戴眼镜的年轻人,正在电脑前处理数据。凌局长,这是我们新开发的林业资源监测系统,年轻处长介绍道,通过卫星遥感和地面监测相结合,可以实时掌握森林资源变化情况。
凌云仔细查看了系统,问道:监测数据准确率怎么样?
整体准确率能达到85%以上,但在一些偏远山区,由于地形复杂,数据采集还存在困难。特别是雨季的时候,很多监测点都无法正常运转。
接着来到造林处,墙上挂满了各种苗木的照片和生长数据。处长是个女同志,说话干脆利落:我们正在推广良种壮苗,去年全市造林成活率提高了12个百分点。但是病虫害防治压力很大,特别是松材线虫病,防控形势严峻。最近在青峰岭一带发现了新的疫点,我们正在组织防治。
随后又走访了林业产业处、科技推广处等单位。每到一处,凌云都认真听取汇报,详细询问情况,不时在本子上记录着。他的专业素养让在场的林业干部们都感到惊讶。
凌局长对林业工作很在行啊。一位老处长私下对刘建明说。
刘建明点点头:听说凌局长最早就是在林业局工作的,是行伍出身。看来这次组织上给我们派来了一位懂行的领导。
在随后召开的班子会议上,凌云听取了更详细的工作汇报。各分管副局长分别介绍了自己分管领域的情况。
张副局长汇报造林绿化工作:去年完成造林面积12.6万亩,其中人工造林8.2万亩,封山育林4.4万亩。但存在的问题是造林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地区的管护跟不上。
王副局长谈到资源保护:全市森林覆盖率目前是58.3%,但林分质量有待提高。盗伐林木现象在个别地区仍然存在,护林员队伍年龄老化问题突出。
李副局长介绍林业产业:去年林业总产值86亿元,主要以木材加工、林下经济为主。但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凌云认真记录着每个人的发言,偶尔插话询问具体细节。会议持续了很长时间,但他始终保持着专注。
通过今天的调研和听取汇报,我对林业局的情况有了初步了解。凌云在总结时说,我认为,当前要重点抓好三件事:一是摸清家底,全面掌握林业资源状况;二是理清思路,明确发展方向;三是提振士气,激发干部队伍活力。
他继续说:我建议,从明天开始,班子成员分头带队下乡调研,用一个月时间把全市重点林区都跑一遍。要深入基层,听取林农意见,了解真实情况。
刘建明表示赞同:这个安排很好。不过凌局长,有些林区道路条件很差,可能要吃苦了。
凌云笑了:刘局,你忘了我是从林业站出来的?爬山下乡是我们的基本功。当年在基层工作时,我最长的记录是连续在山里待了二十天。
次日,凌云就带着调研组出发了。他们要去的是位于深山的白云岭林场。车子在蜿蜒的山路上行驶,越往山里走,路况越差,最后一段只能徒步前进。山路崎岖,但凌云步履稳健,让随行的年轻干部都自愧不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从海鲜摊到局长桌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从海鲜摊到局长桌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