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国二七九年四月,大明皇家报社刊登了头版特讯。
内阁奉旨颁行《兴学育才令》
教化兴邦,育才固本——皇明中兴之基业!
皇明内阁令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朕承太祖高皇帝开国之宏基,继列祖列宗守成之伟业,临御天下二十载,夙夜惕厉,惟念教化不行则国脉不昌,人材不兴则社稷难固。
今察四海升平,兵戈渐息,正当大兴文教,以培国本。兹依内阁首辅、忠勇王李默所奏,特颁《兴学育才令》,布告中外,咸使知悉。
一、广设庠序,教化万民
自明国二七九年始,以十年为期,于天下各州县所辖之乡镇,遍设‘初级学堂’。
凡我大明子民,无论男女,年及七岁者,皆需强制入学,受业五载。学堂之兴建、膏火之资,由内帑与地方官帑统筹支给,免收束修,务使平民子弟,皆得沐教化之恩。
二、延揽贤才,厚待师儒
学堂之兴,师者为先。内阁决议:
1. 特开师路:征辟国内所有秀才、举人功名者,赴各州县听候委用,经州县学官考选,派赴乡镇初级学堂,充任教习。
2. 优给廪饩:所有赴任之教习,由朝廷按月颁给优厚俸廪,其额远超寻常塾师,另赐“皇家认证教习”衔,以示荣宠。
3. 定为资历:凡秀才、举人,在乡镇初级学堂尽心教习,任职满三年,且经考成,评为‘卓异’或‘称职’者,视为已历“亲民实务”。
届时,方取得参加铨选、入朝或在地方为官之资格。未履此任或考成不合格者,暂停其铨选。
三、严明考成,务求实效
1. 各地学官须定期巡查所属学堂,考核教习之勤惰、学生之进益。
2. 教习任职期间,需恪尽职守,教导蒙童识文断字、明算知理,尤须宣讲《圣谕广训》,砥砺忠君爱国之节。
3. 三年期满,由内阁吏部、礼部会同督察院,核查其功绩。教泽广被、成绩卓着者,不仅优先擢用,更予以额外嘉奖。怠惰职守、敷衍塞责者,严惩不贷。
四、昭告天下,共襄盛举
此举乃为国家储才之远谟,为万世开太平之基业。尔等秀才、举人,皆读圣贤书,当明忠君爱国之大义。
今朝廷以此重任相托,正尔等报效君父、施展抱负之良机。深入乡梓,化民成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其所获之历练,于日后为官理政,大有裨益,远胜于闭门空谈。
望天下士人,体朝廷求才之苦心,明教化新民之至要,踊跃应命,共襄盛举。俾使弦歌遍于乡野,文教光于寰宇,则我大明中兴之业,可计日而待矣!
钦此
大明内阁首辅 忠勇王 李默 领衔奉诏
明国二七九年四月二十五日
---
报社附议
此令之颁行,实开千古未有之新局面。昔日“皇权不下县”之旧规,今以教化之道贯通;往昔士人空谈之弊,今以实务之任矫正。
此举非惟育才,实乃固国之根本,铸中兴之基石。天下读书人,当把握此良机,投身伟业,名垂青史!
---
明国二七八年,四月末至五月初,南直隶、浙江、江西、湖广等地。
《大明皇家报社》刊发的《兴学育才令》,如同在平静(至少表面平静)的江南水乡投下了一块巨石,激起的涟漪迅速演变为席卷整个南方精英阶层的滔天巨浪。
对于各州县的父母官们而言,这道政令让他们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纠结与撕裂之中。
“幸进”之喜与实务之忧:
一部分较为年轻或出身寒微、苦于无背景攀附的官员,内心是暗自兴奋的。他们看到了一个绕过传统盘根错节的关系网,通过扎实执行中央政令而获得擢升的绝佳机会。
督办学堂建设、管理教习考核,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政绩”,一旦办好了,便是直达天听的功劳。他们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
“维稳”之惧与关系之困:
但更多,尤其是与地方士绅关系密切的官员,则感到如坐针毡。他们太清楚这道政令的实质了——这不仅是办学,更是要瓦解乡绅对基层知识和权力的垄断。
他们夹在中间:一边是皇命难违,且背后是忠勇军那黑洞洞的枪口和令人胆寒的迫击炮;另一边则是盘根错节的宗族、姻亲、乡党关系,这些士绅是他们在地方施政的根基,也是私下利益的来源。得罪了任何一方,都可能万劫不复。
普遍的观望与试探:
大多数官员选择了“等”和“看”。他们严格按照程序将政令张贴公布,却并不急于强力推进。
他们在观望:朝廷的决心到底有多大?会不会像以前某些政策一样雷声大雨点小?他们在观察:其他地方的同僚是怎么做的?本地的士绅大族,尤其是那些致仕还乡的“老大人”们,会作何反应?
士绅地主集团的内心风暴与无奈抉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明末军火商,用汉阳造逆天改命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明末军火商,用汉阳造逆天改命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