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衣书生手舞足蹈夸张的说,“是啊是啊,我怎么就没遇上呢。”
......
刘晓希念完诗,也解释起诗的背景。
“这首诗是唐朝一位叫苏味道的人写的。
创作时间是在武则天神龙年间,当时正值长安的元宵夜。
诗的最后两句‘金吾不禁夜,玉漏不相催’,写的正是官府暂时开放宵禁,特许通宵庆祝节日的政策。
很多唐朝的诗人都会在节日这几天,加班加点的描写唐朝夜景的繁华,这位苏姓诗人也一样,在元宵这天创作了这首诗。”
各朝老百姓们点了点头,品味着诗句的同时,还不忘抄写下来,他们觉得能流传到后世的诗,一般都不差,当然除了那个乾隆的诗外。
“苏味道?”武则天想了想摇摇头,她的确没听说过这个名字,但诗还不错。
苏味道现在也反应过来了,兴奋的手舞足蹈。
周围的同伴们酸了、慕了。
“苏兄这下可成名人了。”
“是啊,这诗,如今天下人可都知道了。”
......
听着同伴们的夸赞,苏味道连忙谦虚,“苏某不才,比我厉害的人多的是,比如张兄的文章写得就极好,傅兄的字还得夫子夸赞...”
把周围人都夸了一遍,这下也算是同喜了。
—
{历史上有哪些死得越早,名声越好的皇帝?}
各朝代的百姓们差点没绷住,笑了。
先辈们也一样,这话属实问得有点逗。
就是帝王们不太笑得出来。
特别是李隆基,这是点他呢吧?啊?
刘彻也有点心虚,木着一张脸看着光幕,因为他还记得自己老了干过一些糊涂事。
柴荣也有这种感觉,毕竟他历史上真的死得早,当然名声也不错。
朱棣还若有所思的看了看自家太子。
朱高炽正好触碰到他爹的视线:??
不过视频的声音在响起,大胖也顾不上他爹那复杂的眼神。
{历史上有一些皇帝,恰恰他们死得早,获得的评价反而高。
首先自然是唐玄宗李隆基,公认的第一。
关于对他的评价,一直以来都充满了矛盾。
既是开元盛世的缔造者,也是安史之乱让唐朝转衰的罪魁祸首。
不管是他的粉丝、路人、还是黑粉,都巴不得他早点走。
死得早,风评自然就上去了。
至于多出来的寿命,还可以加在他祖爷爷身上}
李隆基:...!
他就知道,一个个的都巴不得自己死早一点啊。
这一想,李隆基心口都开始疼了。
自己想死是一回事,但被那么多人盼着早死,又是一回事啊。
李亨此刻也有点同情他父皇,不过同情两秒就算了,还不是老头子自己作的。
天宝年间的百姓们,虽然面上不显,但多的是人赞成视频说的。
各朝代,从民间到皇宫,也都在说着李隆基。
帝王们就没见过像唐玄宗这样的,被人盼着死的皇帝,当然那些昏君除外。
不过这事也给不少君王提了醒,要是不好好作为,那大概率也会被人盼着死。
刘禅牢牢记住了李隆基这个例子,嘴里还念念有词。
董允一看,十分欣慰。
朱厚照也差不多,他虽然不太热衷当皇帝,但也怕像唐玄宗一样被人盼着早死啊。
贞观年间
李世民心里暖暖的,李隆基的祖爷爷是自己,给自己加寿命,这太让他感动了。
李泰仰起头来,“阿耶,后世人这是希望把李隆基的寿命加在你身上呢,想要你活久一点,哇。”
李世民扯起嘴角笑了笑,“这些孩子太赤忱了。”
周武时期
武则天想到最近李隆基的表现,还算满意。
现在也不需要敲打了,毕竟后世人的态度只怕给这小子泼了一盆凉水。
也的确是这样,此时才十几岁的李隆基,脸色煞白,嘴巴抖动得厉害,差点没承受住。
李旦也已经从东瀛回来了,又派别人去守着,此刻看着儿子这副模样,那是气不打一处来。
“还不是你自己闹的。”
太平公主府上,太平悠哉悠哉的看热闹,她和李隆基的关系也就一般般,乐得看戏。
{第二位、五代的明君—柴荣。
他是因为在位时间太短了,名声也很好。
不过在位短,却也不影响他的成就。
比如让北周成为五代时期的最强政权,南征北战收复失地、制定的三十年规划...
这些都让世人认可他的功绩。
只是这位39岁就病逝了,倒也避免了长期统治,可能会引发的矛盾}
这话,各朝人士都懂,大约就是怕柴荣在位时间太久了,就会变成李隆基那样。
柴荣自然也明白,其实他自己都没办法保证以后自己不会变,但以后他会时时刻刻提醒自己的。
他的命是系统救的,还有那么多后世人对他抱有期待,所以自己一定会努力,做一个始终如一的君主,早日完成统一大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万万没想到,竟被古人围观了日常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万万没想到,竟被古人围观了日常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