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仓库,激战后的死寂 —— 空气中弥漫着尚未散去的硝烟味、护卫伤口流出的血腥味,以及 “冥府” 装备被电磁脉冲烧毁后,散发出的冷却液与烧焦电路板的刺鼻气味,几种味道混合在一起,令人作呕。原本用于交易的冷光灯已在激战中损坏,此刻仓库内亮起的是 “第七办公室” 紧急部署的应急灯,惨白的光线如同医院的停尸间,将仓库内的狼藉景象照得一览无余:地面散落着弹壳、碎石、断裂的钢架碎片,墙壁上布满了子弹孔洞,几名特战队员正小心翼翼地清理现场,避免破坏任何可能的线索。
四名 “冥府” 精锐护卫的尸体(其中两人因伤势过重死亡,两人被电击针击中后昏迷,后因抢救无效死亡)已被整齐排列在仓库角落,盖上了白色的防尘布单,布单下隐约可见尸体的轮廓。那名灰衣男人(“法官”)则被特制的钛合金镣铐(可抵御 12.7mm 穿甲弹的冲击,内置 GPS 定位和电击装置)牢牢锁住四肢,特战队员已给他注射了强效镇静剂(成分包含氯胺酮和咪达唑仑,可维持 8 小时深度昏迷),此刻正躺在担架上,由两名荷枪实弹的特战队员严密看管,防止其苏醒后反抗或自残。
“第七办公室” 的技术人员穿着全套防化服(型号为 NFPA 1991,可防护化学毒气和生物制剂),戴着乳胶手套和护目镜,正使用镊子、毛刷等工具,小心翼翼地收集地面上的弹壳、血迹样本(用于 DNA 比对)和 “冥府” 装备的残片,将其分类装入贴有标签的密封袋中,每一个动作都严格遵循 “犯罪现场勘查” 标准,避免留下二次污染。
苏叶站在仓库中央,她已经脱掉了那件用于伪装的、沾满灰尘的深灰色便装外套,露出了里面的黑色战术背心(材质为芳纶纤维,可抵御匕首穿刺),背心的肩带和腰带上还挂着未使用的微型电击针和 EMP 圆珠。她脸上那副用于伪装的防蓝光眼镜也已摘下,露出了那双锐利的眼睛。此刻,她正蹲在地上,戴着一副超薄的碳纤维分析手套(厚度仅 0.1mm,不影响手指触觉),仔细检视着从 “法官” 和护卫身上搜缴而来的装备,神情专注,如同一位正在解剖 “猎物” 的科学家。
傅景深和秦屿站在她身旁,神色凝重。傅景深已整理好凌乱的西装,袖口重新挽起,目光落在那些奇特的装备上,眼中带着探究和警惕;秦屿则依旧穿着战术服,脸上的迷彩油尚未擦拭,手中拿着一个平板电脑,正在记录苏叶的分析结果,时不时皱眉思考,显然在评估这些装备背后的技术威胁。
这些从 “冥府” 人员身上搜缴的装备,被分门别类地放在三张铺开的防静电布(材质为聚酯纤维,表面电阻 10^6-10^9Ω,可防止静电损坏电子元件)上,每一件装备旁都放着一个标注编号和位置的标签,一目了然。
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把从 “法官” 手中缴获的、造型古怪的银色手枪。它通体采用流线型设计,没有传统枪械的扳机、弹匣或枪管结构,枪口呈喇叭状的扩散器(直径约 5cm,内部有螺旋状能量引导槽),枪身材质非金非木,触手冰凉(表面温度约 15℃,低于环境温度),重量仅 350g(约为普通手枪的 1/3)。
“这是一把紧凑型能量武器,” 苏叶伸出手指,轻轻触碰枪身表面的纹路(纹路实则是微型能量导管),语气带着专业的判断,“不是传统的化学能(火药)激发,也不是电磁轨道炮原理,而是基于‘高频脉冲粒子束’技术 —— 通过枪身内部的微型聚变核心(可能是氘氚混合物),产生高能粒子,再经过扩散器聚焦,形成致命的能量束。你们看这里的能量引导凹槽(位于枪身侧面,宽度约 1mm)和蜂窝状散热结构(位于枪尾,可快速释放热量),设计非常精妙,能量转换效率保守估计在 65% 以上,远超当前全球任何已知的军用能量武器(美军最新的车载能量武器效率仅 40%)。”
她将能量枪小心放在防静电布上,目光转向旁边几个火柴盒大小的黑色方块 —— 这些是从护卫战术背心上拆下来的微型通讯器和数据节点,表面只有一个隐藏的电源按钮,没有任何接口。
“技术组初步分析显示,他们的通讯加密方式非常奇特。” 一名技术人员拿着检测报告,走到三人面前,声音带着一丝难以置信,“不是常规的量子加密(基于量子纠缠原理)或 RSA 算法加密(基于大数分解难题),而是掺杂了‘生物电波调制’模式 —— 通讯信号中包含了使用者的脑电波特征码,只有通过特定的神经接口(如植入式芯片)或匹配的生物密钥(如指纹 + 虹膜 + 脑电波三重验证),才能完全解析和解锁。我们截获了护卫在激战中发送出去的最后一段残破信号,通过频谱分析,信号的最终指向不是地面基站,而是一个… 无法追踪的深空坐标(赤经 12h30m,赤纬 + 30°,不在任何已知卫星或空间站的轨道范围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她称王,他们称臣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她称王,他们称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