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九年,春。
凛冬的寒意彻底褪去,温暖的东风携着湿润的水汽,拂过彭城巍峨的宫墙,也吹绿了河北广袤的原野。
持续数年的战乱在这一年似乎进入了一个相对的间歇期,北廷(彭城朝廷)在蔡琰的主持下,历经郭嘉之逝的阵痛与卧龙、凤雏归附的振奋,终于迎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节点。
这一日,大朝会。
钟鸣鼎食,百官肃立。
气氛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庄重。
皇帝刘协端坐御座,虽仍显稚嫩,但历经磨难与近年来的相对安稳,眉宇间已多了几分沉静与威仪。
御阶之下,凤座之上的蔡琰,身着玄色绣金朝服,头戴七凤珠冠,面容沉静,目光扫过殿内济济一堂的文武百官,一股新朝勃发的气象油然而生。
“众卿。”
蔡琰清越的声音响起,压下了殿内细微的嘈杂,
“自我朝廷于彭城秉持国器,匡扶社稷以来,已历数载。
赖陛下洪福,将士用命,文武同心,终克复河北,逐逆臣于大河之南,廓清寰宇,初见太平之基。
然,建安年号,乃逆臣挟持皇帝时所立,沿用至今,实为朝廷之耻,亦不合如今天下革新之气象!”
她顿了顿,声音提高,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为昭示正统,革故鼎新,与民更始,经陛下圣裁,朝廷决议——自即日起,革除‘建安’年号,改元‘章武’!
以彰朝廷赫赫武德,亦祈天下早日止戈,重现文治!”
“章武……”
群臣低声咀嚼着这个新年号,随即,以徐庶、诸葛亮、庞统、刘晔、陈宫等重臣为首,百官齐齐跪伏在地,山呼海啸般的声音响彻大殿:
“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主公千岁!千千岁!”
“臣等恭贺章武新元!天佑大汉,福祚绵长!”
“章武元年”,随着这道明发天下的诏书,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这不仅仅是一个年号的变更,更是彭城朝廷向天下宣告,一个不同于东汉末年腐朽、也不同于军阀混战混乱的新政权,已然稳固,并带着全新的气象与决心,开始了它新的征程。
改元之后,朝廷的各项内政建设在“章武”的新旗帜下,推进得更为顺畅。
诸葛亮主导的“平准均输”之法开始在冀州、青州试点,旨在平抑物价,增加国库收入;
陈宫厘定的新律条款经过多次朝议辩论,愈发严谨,准备择机颁布;
刘晔负责的太学与各级官学,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士子前来求学;
徐庶总揽的六曹运转愈发高效,将朝廷的政令顺畅地传达至地方。
然而,新朝的气象之下,并非全无隐忧。
并州,晋阳。
温侯吕布的府邸内,气氛与彭城的庄重截然不同。
虽也悬挂着“章武”元年的新历,但吕布本人对这次改元似乎并不十分感冒。
朝廷改元的诏书和赏赐送达时,他正与麾下仅存的几名将领魏续、侯成等人饮酒。
“章武?哼,说得倒是好听。”
吕布将诏书随手丢在案几上,拿起酒樽一饮而尽,脸上带着几分桀骜与不满,
“朝廷如今是越发威风了,又是改元,又是新政。
只是这‘温侯’的爵位,还有这并州刺史的虚名,何时能再进一步?
想当年某在长安……”
他话未说完,但意思很明显,对如今的地位并不满足。
魏续连忙谄媚地附和:
“主公所言极是!
朝廷能定河北,主公当居首功!
如今却让那张辽、徐晃等人与主公并列,实在不公!
依末将看,主公当向朝廷上书,请封大将军,总督北方军事!”
侯成也道:
“是啊主公,如今朝廷重心在内政,对主公多有倚仗,此时不提,更待何时?”
吕布被麾下怂恿,心思愈发活络,对朝廷使者也不再如以往那般客气,言语间颇多倨傲之态。
这些情况,自然被刘晔安插在晋阳的耳目,一一记录在案,快马报往彭城。
彭城,尚书台。
“吕布近来,是越发骄横了。”
刘晔将晋阳传来的密报呈给蔡琰,眉头微蹙,
“虽无确凿证据表明其与曹操有实质性勾结,但其不满朝廷封赏,纵容部下妄言,已非臣子之道。长此以往,恐生祸端。”
庞统嘿然一笑,摸了摸他那短髯:
“我早说过,此獠喂不饱。
如今朝廷改元,气象一新,正好借此机会,敲打敲打他,让他认清自己的位置!”
诸葛亮沉吟道:
“敲打必要,但需讲究方法。
吕布虽狂傲,然其勇武,并州铁骑亦是精锐,且其女吕玲绮将军尚在彭城,忠心可鉴。
此刻不宜逼迫过甚,引发直接冲突。
当以震慑、安抚并举为上。”
蔡琰默默听着几位谋士的意见,心中已有计较。
她深知吕布秉性,更知道吕玲绮的存在是一重重要的保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重生三国,请叫我蔡文帝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重生三国,请叫我蔡文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