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城行宫内,炭火依旧燃着,但空气中弥漫的不再仅仅是暖意,更有一股凝重而锐利的谋划气息。
张绣归曹,孙策据江夏,刘备入荆南——这三股骤然改变南方格局的力量,如同三块投入静湖的巨石,涟漪已扩散至天下每一个角落。
彭城朝廷,这个名义上的天下中心,必须对此做出最精准的应对。
郭嘉披着那件熟悉的厚裘,立于巨大的舆图前,他的目光不再是简单地扫视,而是如同最精密的尺规,丈量着每一寸山川河流,权衡着每一个势力的此消彼长。
蔡琰坐于主位,神情沉静,徐庶、刘晔分坐两侧,皆屏息凝神。
“文和先生这一手,看似成全了曹操,实则是将一根毒刺埋在了曹操身边,也堵住了我军南下宛洛的一条捷径。”
郭嘉率先打破了沉默,他的手指点在宛城的位置,
“张绣新附,其心未稳,西凉铁骑与曹军本部磨合需时。
曹操得宛城,看似打通了南下荆州的门户,实则背上了一个需要时刻提防的包袱。
短期内,他无力北顾,但其整合完毕之后,威胁更胜往昔。”
“然也。”
徐庶接口,“曹操眼下首要之务,必是消化南阳,整饬内政,恢复元气。
我军新得兖州东部,亦需时间稳固。
北线袁绍被鲜于辅将军拖在幽州,暂无暇南顾。
此乃难得的战略间隙。”
刘晔补充道:
“关键在于南方!
孙策据江夏,锋芒毕露;
刘备入荆南,潜龙入海。
荆州刘表,惊弓之鸟,其态度的转向,将决定南方大势。”
蔡琰微微颔首,清越的声音在殿内回响:
“奉孝,朝廷当如何落子,方能将这乱局导向于我有利?”
郭嘉转过身,苍白的脸上浮现出那种惯有的、洞悉一切后的从容微笑:
“依旧是那几个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过,此番需更精妙,更层层递进。”
他踱步至地图前,条分缕析:
“第一步,明正典刑,擢升刘备。”
“刘备既已南下,朝廷当顺水推舟,将其‘荆州南部都尉’之名坐实。
立刻下诏,正式表刘备为‘镇南将军’,假节,总督荆南四郡军事,并允其开府之权。
同时,密令使者,携带部分军械、粮草,以及精通政务的干吏数名,随诏书一同秘密送往刘备处。”
徐庶眼中精光一闪:
“祭酒此计大善!此举一则可进一步笼络刘备,使其感恩朝廷,至少在名义上成为朝廷在荆南的代言人;
二则,可极大加剧刘表的猜忌与恐慌。
刘备得此名器,在荆南行事便名正言顺,刘表若想压制,便是对抗朝廷旨意。
这等于在刘表后院点起一把火,让他首尾难顾,更加依赖朝廷的‘调解’。”
“第二步,褒奖与威慑并施,稳住孙策。”
“对孙策,朝廷的‘讨逆将军’封号已下,承认其占据江夏。
接下来,可再发一诏,嘉奖其‘克复江夏,扬朝廷声威’,并关切询问其军中可有困难,朝廷可酌情‘赏赐’部分江东稀缺的物资,如北地良马、精铁等。
但诏书中需明确提及,‘荆州乃朝廷疆域,望将军谨守江夏,勿要擅启边衅,惊扰黎庶’。
这是给他甜头,也是划下红线。
同时,令江东细作密切关注其动向,尤其是水军调动,若有异动,立刻来报。”
“第三步,施恩与离间,搅动荆州。”
“对刘表,朝廷的申饬诏书已使其压力倍增。
此刻,当再派一得力使者,持天子节杖,前往襄阳。
此行者,需善于辞令,精通权变。
其使命有三:
一,代表朝廷‘慰问’刘表,安抚其受惊之心,重申朝廷支持;
二,当面‘协调’孙刘矛盾,提出诸如‘以江水为界,各自罢兵’等看似公允实则偏袒刘表的方案,拖延时间;
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暗中接触荆州内部对刘表不满、或心向朝廷的士族、将领,如伊籍、霍峻,乃至……蔡瑁、蒯越。”
“蔡瑁、蒯越?”
刘晔微微皱眉,“此二人乃刘表姻亲、心腹,恐难策反。”
郭嘉意味深长地笑了笑:
“未必需要其立刻反正。
只需让他们明白,朝廷势大,未来可期。
在刘表与朝廷之间,为自己留一条后路,足矣。
人心微妙,尤其是这些盘算家族利益的士族首领,只要种子埋下,时机一到,自会发芽。”
“第四步,北固南望,暗蓄实力。”
“北线,传令鲜于辅,袭扰策略不变,但要更加灵活,避免与颜良部决战,以保存实力为主。
同时,令国渊、枣祗,加紧兖州、青州屯田,推广新式农具,广积粮草。
令赵云、张辽、徐晃等将,严格操练新军,整备器械,尤其是水军!
未来之争,大江之上,必有我一席之地!”
他一番谋划,如同编织一张无形的大网,将南方的孙、刘、刘三方都笼罩其中,既有明面上的扶持与约束,也有暗地里的分化与制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重生三国,请叫我蔡文帝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重生三国,请叫我蔡文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