嬷嬷领命而去。赵氏又转向蔡琰,语气转为叮嘱:
“此事你察觉有异,及时来报,处理得甚好。不过,以后若再遇此类事情,定要先知会母亲,万不可再擅自前往窥探,以免涉险,知道吗?”
“女儿明白,谨遵母亲教诲。”
蔡琰心下松了口气,乖巧应下。第一步,总算迈出去了,而且比预想中更顺利。
母亲不仅接受了她的意见,而且处理得如此得体,可见其内宅之主的智慧与决断。
这意味着她初步获得了母亲的信任,也为将来更多“谏言”打开了一条通道。
然而,她心中的警惕并未有丝毫放松。太平道的触角已经伸到了陈留,伸到了蔡府门前。
这说明,历史的车轮正在按照既定的轨迹隆隆向前,留给她的时间,真的不多了。被动防御,终究落于下乘。
“母亲,”蔡琰依偎着赵氏,语气带着一丝显而易见的担忧:
“听福伯说,近来外面似乎不太平,邻近县里都有流民滋扰之事。咱们家庄子上的收成和护卫,是不是也该再多上心些?女儿近日读《汉书》,看到书中记载,每逢灾年或时局动荡,地方豪强多注重修缮坞堡,积储粮草,训练部曲,以保境安民……”
她没有直接提出具体的练兵或囤粮计划,而是借阅读史书、引述先例之名,引导母亲思考。
对于一个十岁的孩子来说,这样的话语既显得好学敏思,又不会过于惊世骇俗。
赵氏闻言,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目光望向窗外,带着一丝凝重:
“是啊……未雨绸缪,总是好的。如今这光景,确是不能一味高枕无忧了。回头我便让你福伯再去各处田庄仔细巡查一遍,督促春耕,也看看护卫人手是否充足,器械是否完备。”
看着母亲将自己的建议听了进去,并开始转化为实际行动,蔡琰知道,一颗种子已经播下。
接下来,就是需要她持续地、耐心地浇灌,引导它朝着自己期望的方向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而前厅那边,福伯依计行事,那几位“钜鹿客”虽在听到蔡邕不在家时面露些许遗憾,但并未多做纠缠,态度甚至称得上恭顺。
他们安静地用罢饭食,接过丰厚的盘缠,对福伯指点的“古迹”方向表示了感谢,便告辞离去,言行举止并无明显破绽,似乎并未起疑。
蔡琰站在母亲院中的廊下,望着他们消失在照壁外的背影,目光深邃。
这只是一个开始,真正的风暴,还在后头。
她必须利用这暴风雨前最后的、宝贵的宁静,更快地织就一张足以保护自己和家人的、更加坚韧的安全网。
她未曾察觉,在府外不远处的街角,那名为首的“游学士子”回头望了一眼蔡府高大的门楣,眼中锐光一闪,对身旁同伴低声道:
“这蔡府,倒是谨慎。不过,妇孺之辈,终究不足为虑。记下此间情形,重点还是郡县仓廪与那些守备松懈的豪强坞堡。走,去下一处!”
几人身影迅速融入圉县街巷的人流中,仿佛从未出现过。
而他们口中“不足为虑”的蔡府内,那个他们未曾留意的小女孩,已经凭借超乎常人的警觉,悄然化解了一次潜在的危机,并开始悄然改变着此地的命运轨迹。
喜欢重生三国,请叫我蔡文帝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重生三国,请叫我蔡文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