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有诚信和施惠之心,不必占问即至为吉祥。有诚信使我德行受益。
含义: 以至诚之心施惠于民(有孚惠心),自然至为吉祥(勿问元吉)。诚信使自身德行增益(有孚惠我德)。象征增益至最高境界,心德相应,吉祥自来。
九五故事:
龙脊岗上的新都,历经数载经营,已是气象万千。
坚固的夯土城墙环绕着井然有序的街巷,以议事大厅和祭坛为中心,民居、工坊、仓廪错落有致。城外,梯田层叠,水渠如银带缠绕,更远处的旧地沃野也依旧耕作不辍。得益于安全的环境和便利的交通,人口日益繁盛,市集上来自四面八方的货物琳琅满目,部落的仓廪充实得几乎要溢出来。
此时的益民,已不再是当年那个仅凭一腔热血带领族人开渠的青年。岁月的沉淀和无数事件的磨砺,让他眉宇间多了几分威严,更添了几分仁厚与睿智。他行走在熙攘的街市,看着族人脸上满足的笑容,听着孩童朗朗的读书声从新设的“学舍”中传出,心中感到无比的踏实。
然而,他并未安于现状。
这一日,他召集了部落所有长老和核心成员于议事大厅。
厅内气氛庄重,人们猜测着首领此次召集的意图。是又要兴修新的工程?还是准备与更远的部落通商?
益民端坐于主位,目光平和地扫过众人,缓缓开口:“今日召集诸位,非为征战,非为土木,乃是为我部落长远之根基——人。”
众人凝神静听。
“如今我部仓廪充实,牛羊成群,可谓富足。”益民话锋一转,“然,诸位可曾想过,此等富足,源于何处?”
“自是源于首领英明领导,我等族人辛勤劳作,以及上天庇佑、盟友相助。”一位长老恭敬答道。
“不错,但归根结底,源于众志成城。”益民加重了语气,“是每一个族人的汗水,凝聚成了今日之盛。然,富足若只藏于府库,则如死水;唯有流通于民间,惠及每一个为部落出力之人,方能如活泉,生生不息。”
他提出了几项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的政令:
“其一,自明年起,部落公用征收之粮赋,在现有基础上,再减两成!”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减赋意味着部落公用储备的相对减少。
“首领,此举是否过于……仓廪乃部落根本,若遇灾荒战事……”负责仓廪的长老立刻起身,面露忧色。
益民抬手示意他稍安:“我知诸位担忧。然,藏富于民,民富则邦宁。族人手中余粮增多,便可养育更多子女,可添置更好农具,可尝试新的作物,可进行更多交换。如此,部落之根基只会更固,何愁仓廪不丰?此非损耗,乃是增益之源泉!”
他目光坚定,带着不容置疑的诚意。
“其二,”他继续道,“扩建‘学舍’,凡部落孩童,无论出身,年满六岁,皆可入学,学习文字、算数、礼制、农工之基。所需用度,由部落公仓支应!”
让所有孩童,尤其是平民甚至依附者的孩子都能上学?这简直是闻所未闻!就连一些较为开明的长老也面面相觑。
“首领,学识乃贵族……呃,乃贤能者所掌,普及众庶,恐……”另一位长老斟酌着词句。
“贤能岂有定类?”益民打断他,声音清朗,“山野藏美玉,寒门出英才。若因出身而埋没才智,是部落之失,更是我等之责!让更多孩子明事理、长才智,部落未来才能有更多如坚一般的勇士,如岩伯一般的智者!此乃惠及子孙之根本大计!”
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部落未来的深切期盼和至诚的关爱。
“其三,于城东僻静处,设立‘养济院’,由部落拨付粮帛,专人照料那些孤寡残疾、无人奉养之老者,使其能安度余生,感受部落温暖。”
这一条,更是触及人心最柔软处。在这个生存尚且不易的时代,主动赡养无依无靠的老人,需要何等的仁心?
岩伯长老听着益民一条条宣布,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光,他颤巍巍起身,向着益民深深一揖:“首领……此乃圣王之政啊!老朽……代那些苦命人,谢过首领!”
这三项政令,无一不是损上(部落公仓)益下(普通族人),充满了益民对族人的诚信与施惠之心(有孚惠心)。
政令颁布之初,并非没有阻力。一些习惯于旧有思维的人暗中嘀咕,担心公用不足,或觉得益民过于“仁弱”。
然而,当减赋的消息传到民间,族人们奔走相告,欢呼雀跃。他们切实地感受到了首领的关怀与恩德,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当越来越多的平民孩子走进学堂,用稚嫩的声音诵读诗文,他们的父母眼中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和对部落的归属感。
当“养济院”迎来第一位孤苦无依的老人,并得到悉心照料时,一种前所未有的温情与凝聚力在部落中弥漫开来。
族人们不再需要巫师占卜问卦,来预测部落的吉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这本易经超有料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这本易经超有料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