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守持正固吉祥,悔恨消亡。藩篱被冲破未被卡住,强壮如大车的车輹。
含义: 坚守正道(贞吉),则悔恨消亡(悔亡)。强盛之力得以释放,如冲破藩篱而未受困(藩决不羸),稳固如大车的车輹(壮于大舆之輹)。象征强盛时把握时机,以正道突破障碍,根基稳固。
九四故事:
北境的岁月,在刚将军沉稳的治理下,仿佛一条日益宽阔深邃的河流,静水流深,力量内蕴。边境安宁,军心归附,连最桀骜的狄戎部落也深知“刚”字大旗所代表的威严与公正,不敢轻易造次。
然而,国都的方向,却传来了令人心悸的雷声。
八百里加急的驿马,带着不祥的黑色翎羽,如同撕裂晴空的闪电,冲入了边军大营。
老国君,那个虽然曾申斥过他,但最终采纳了他休养生息之策的君主,驾崩了。
消息如同重锤,敲在每个人的心上。更令人不安的是后续的情报:新君年幼,尚在冲龄,朝政由国舅爷梁虎与太宰文仲共同辅佐。然而,不过半年,太宰文仲竟因“谋逆”之罪被下狱,其家族党羽被清洗一空。如今,朝堂之上,梁虎独揽大权,排除异己,甚至传出他夜宿宫禁、出入用天子仪仗的僭越之举。
一股山雨欲来的压抑感,不仅笼罩了国都,也蔓延到了遥远的边关。
“将军,”王谨面色凝重,“梁虎派人送来密信,加封您为镇北大都督,赐金帛无数,希望您……‘谨守边关,勿预朝政’。”
这看似厚赏,实为警告和拉拢。目的是让刚将军这支举足轻重的边军力量,在他梁虎篡权的道路上保持中立,甚至默认。
帅帐内,烛火摇曳。刚将军看着那封措辞客气却隐含威胁的信,久久不语。他脑海中浮现出老国君信任的目光,想起自己当年败绩后国君的宽宥,更想起自己身为臣子,守土卫国之责。
“国贼当道,幼主蒙尘。”刚将军的声音低沉,却带着千钧之力,“我辈军人,守的不仅是边疆,更是社稷正统,君臣纲常!岂能坐视不理?”
部将中有人热血沸腾:“将军!我等愿随将军清君侧,诛国贼!”
也有人心存顾虑:“将军,梁虎掌控京畿兵马,势力盘根错节。我等远在边关,贸然卷入,恐……恐力有不逮啊。”
刚将军抬手,止住了众人的议论。
“此事,关乎国本,更关乎大义。”他目光坚定,“然,确不可鲁莽。梁虎便是那横亘于前的‘藩篱’,欲清君侧,必先破此藩篱。但若筹划不当,非但不能破之,反可能如羝羊触藩,角陷其中,自身受损。”
他开始了周密而沉稳的准备。
首先,他并未立刻竖起反旗,而是以“谢恩”为名,派人携带厚礼前往国都,面见梁虎,言辞恭顺,表示边关军务繁忙,定当恪尽职守,不负国舅(而非陛下)厚望。此举成功地麻痹了梁虎,使其认为刚将军已识时务,至少不会与他为敌。
与此同时,他暗中以“换防”、“演习”为名,秘密调动最精锐的部队向南方战略要地靠拢。他亲自写信给几位信得过的、驻守要隘的将领,陈明利害,争取他们的支持。他派出大量精干斥候,潜入京畿地区,摸清梁虎的兵力部署、粮草囤积之所。
他的每一步,都走得极稳,如同夯实基础,等待着那决定性的一击。
贞吉——在如此巨大的变故和诱惑(如梁虎的拉拢)面前,他始终坚守着臣子的忠贞与正道(贞),这本身就是吉祥的根基。
时机,终于来了。
梁虎见内外“安稳”,篡位之心日益急切,竟准备于次年元日,胁迫幼主“禅让”。消息通过秘密渠道传到边关,全军愤慨。
刚将军知道,不能再等了。
他在帅帐内,召集所有高级将领,出示了先王密诏(实为根据记忆和形势判断,但众将皆信)和梁虎谋逆的诸多证据。他慷慨陈词,声泪俱下,言明为国除奸、扶保幼主之大义。
“诸位!”刚将军拔出佩剑,斩断案角,“刚,此生不负国,不负君,不负麾下儿郎!今国贼祸乱朝纲,刚欲提正义之师,入京清君侧!愿随我者,留下!不愿者,可自去,刚绝不为难!”
帐内寂静片刻,随即爆发出震天的吼声:
“愿随将军!清君侧,诛国贼!”
“愿随将军!”
军心可用!
藩决不羸——积蓄已久的力量,看准了时机,以雷霆万钧之势,猛然爆发,直指目标。那看似坚固的“藩篱”(梁虎的势力),在准备充分、师出有名的正义之师面前,被一举冲破(藩决),而刚将军的军队,并未因此陷入困境或遭受重大损失(不羸)。
刚将军用兵,依旧体现着其沉稳老练的风格。他并未盲目直扑国都,而是分兵数路,一路以精锐骑兵为先锋,迅速控制京畿外围关隘,切断梁虎外援;一路为主力,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清扫梁虎布置在都城周边的据点;自己则亲率中军,坐镇指挥,同时发布檄文,公告梁虎罪状,号召天下兵马共讨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这本易经超有料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这本易经超有料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