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守持正固可获吉祥,悔恨消亡。心意不定地来来往往,朋友最终顺从你的心思。
含义: 感应进入关键阶段,需守持正固(贞吉),则悔恨消亡。即使心思不定、频繁互动(憧憧往来),只要真诚,对方终会被感动(朋从尔思)。
九四故事:
秋意渐深,山间的风带上了凉意,卷起几片早凋的梧桐叶,落在玄感书斋的窗台上。
自盛夏盛会那日,被淑女一语点醒后,玄感的心境经历了短暂的震荡,随即沉淀为一种更为明晰的坚定。他不再有那些不切实际的、舍弃根本的狂热念头,但也未曾退回到最初那种全然静观的状态。
感应,已如溪流汇入江河,变得更深,更急,寻求着出口。
书信,成了连接山泽最恰当的桥梁。
起初,只是延续着之前馈赠礼物时附上的简短问候或诗句。但很快,单薄的竹简或帛书已承载不住日益增长的倾诉欲。
玄感托墨痕送去了一卷空白的、质地细腻的皮纸,以及数支精心削制的硬毫笔。
“若姑娘不弃,可借此纸笔,书写泽畔风物,以广闻见。”他的措辞依旧含蓄守礼,但其中蕴含的期待,却如纸墨的清香,无声弥漫。
几天后,墨痕带回了一卷被细心系好的皮纸。
玄感几乎是有些急切地解开丝绳,展开。
纸上字迹,不同于山城士子们追求的工整峻峭,而是带着一种流水般的舒展与灵动。淑女并未写什么高深道理,只是细细描绘了前日泽上骤雨初歇,一道虹桥横跨水天,鸥鸟如何欢鸣着穿过虹光的景象。她的文字清新自然,仿佛带着水汽与阳光的味道。
玄感读着,眼前便浮现出那生动的画面,唇角不自觉地带上了笑意。
他当即铺开新的皮纸,研墨润笔,写下自己于山间独坐,观云海翻涌,感天地辽阔的心得。他写得很认真,字字端正,如同他此刻对待这份感应的心。
憧憧往来。
自此,山城与泽部落之间,那条由书童墨痕往来奔波的小径,变得格外繁忙。
皮纸书信,如同候鸟,承载着两颗逐渐靠近的心,在山泽之间穿梭往复。
玄感写山间晨雾如何浸润松针,写下第一场秋霜如何染红枫叶;淑女则写月夜泛舟采菱的乐趣,写芦苇丛中惊起水鸟的瞬间。
他们谈天说地,论古道今。时而玄感引述一段山城先贤的哲思,淑女便能从泽部落的古老歌谣中找到奇妙的呼应;时而淑女描述一种水泽特有的生灵习性,玄感又能联想到山间某种植物的生长规律。
思想的碰撞,心灵的契合,在这频繁的书信往来中,如星火燎原,愈烧愈旺。
玄感常常在写完信后,独自在书斋中踱步,心中充满了某种饱胀的、亟待分享的情绪。收到回信时,又会迫不及待地展读,时而抚掌轻笑,时而凝神思索。他的心,随着这一来一往的信件,起伏不定,再无往日古井无波的平静。
然而,这日益频繁的“憧憧往来”,终究未能完全避开众人的目光。
山城之中,开始有些风言风语流传。
“玄感士子近来与那泽部落的女子书信往来甚密啊……”
“听闻还是他主动赠予纸笔,引那女子书写……”
“我山城士子,与泽畔女子如此密切,是否……有失体统?”
这些话,偶尔飘进玄感的耳朵。几位素来看重他的师长,也旁敲侧击地提醒他,当以学业为重,注意言行影响,莫要惹人非议,更莫要因私交而影响了山城与泽部落长久以来的和睦大局。
玄感的心,第一次因这份感应而生出了些许不安与沉重。
他并非畏惧人言,而是担忧若因自己行事不周,当真引发两部落间的龃龉,那便是万死莫赎了。他甚至有一瞬间的犹豫,是否该暂时减少书信往来,以避风头。
但当他拿起笔,想到淑女那清亮的眼眸,想到她字里行间的聪慧与真诚,那份因外界压力而生的动摇,便迅速消散了。
他扪心自问,他与淑女的交往,可有一丝一毫的苟且与逾越?可有一字一句的轻浮与虚伪?
没有。
他们的书信,光明磊落,谈的是风物,论的是心志,守的是礼法,发乎情,止乎礼。
贞吉。
爻辞如灯,照亮前路。
守持正固,自能获致吉祥。若因外界疑虑便退缩不前,反而显得心虚,也辜负了彼此那份真诚的心意。
他决定,以更坦荡的态度来面对。
他不再刻意避人耳目,送信取信,皆由墨痕正大光明而行。他与师友交谈时,亦会坦然提及与淑女通信中一些关于自然、哲理的精彩见解,毫不避讳对她的欣赏,但那欣赏,是纯粹而干净的,如同欣赏一幅好画,一首好诗。
他的坚守正道,他的光明磊落,如同山间磐石,渐渐让那些无端的猜疑失去了滋生的土壤。师长们见他学业并未荒废,言行依旧端正,也就慢慢放下了担心。
而在泽部落那边,淑女同样面临着类似的关切。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这本易经超有料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这本易经超有料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