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不事奉王侯,高尚其志。
含义: 整顿完成之后,功成身退,不贪恋权位,以超然的态度对待个人功业,使自己的行为变得高尚。象征在事业成功后,能够超越世俗名利,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上九故事:
春日的阳光洒在盟津之会的会场上,旌旗招展,诸侯云集。中原各部族的首领齐聚于此,要推举一位共主,统领诸部应对北方戎族的威胁。
有匡部族的席位被安排在会场的正中央。匡端坐其上,神情平静如水。他身后,胥伯和几位重臣难掩激动之色——所有人都知道,今日的盟主之位,非匡莫属。
有匡首领继位八载,拨乱反正,励精图治。外御强敌,内修德政,实乃当世楷模。会盟司仪高声宣读着匡的功绩,今推举有匡首领为诸侯盟主,统率诸部,诸位可有异议?
会场上一片附和之声。各部族首领纷纷起身,向匡行礼。
就在这万众瞩目的时刻,匡却缓缓起身,做了一个令所有人震惊的动作——他向着众首领深深一揖。
诸位厚爱,匡感激不尽。然盟主之位,恕难从命。
会场顿时鸦雀无声。胥伯急得直扯匡的衣袖:首领,此乃天赐良机啊!
匡不为所动,朗声道:治国之道,在德不在位。有匡愿与诸部平等相交,共谋发展,却不敢居众人之上。
这个决定如同巨石入水,激起千层浪。各部首领面面相觑,难以置信。
当晚,匡在驿馆召见弟弟匡仲。这个比他小五岁的弟弟,这些年在各部历练,已经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人才。
阿仲,我欲将部族托付于你。
匡仲大惊失色:兄长何出此言?有匡部族正值鼎盛,正需兄长引领啊!
匡望着窗外明月,神色安详:你还记得父亲去世时的景象吗?仓廪空虚,民不聊生。如今部族仓廪充实,路不拾遗,我的使命已经完成。
可是兄长...
治国如烹小鲜,火候到了就要起锅。匡打断他,在位日久,难免生出骄矜之心。不如在巅峰时退隐,给后来者让路。
三日后,匡在部族大会上宣布了退位的决定。举族哗然。
太后闻讯赶来,泪眼婆娑:我儿为何如此?有匡部族需要你啊!
匡跪在母亲面前:母亲,儿志在革弊兴利,非在权位。今弊已除,利已兴,儿愿足矣。
胥伯率领众臣跪求:首领三思!部族不能没有您啊!
匡扶起老臣,动情地说:这些年来,多谢诸位鼎力相助。但有匡部族的强盛,不能系于一人之身。我们要建立的是能够传承万世的制度,而不是依赖明君的统治。
他转向弟弟:阿仲为人仁厚,处事公允,必能善待族人。还请诸位像辅佐我一样辅佐他。
退位大典上,匡将象征权力的玉圭交给匡仲。在万众瞩目下,他脱下首领的冠冕,换上一袭素衣。
今日起,我不再是首领,只是一个普通的匡氏族人。
说罢,他向着族人们三鞠躬,然后头也不回地向城外走去。身后,是跪倒一地的民众和此起彼伏的哭泣声。
匡没有带走任何财宝,只背着一袋竹简,那是他这些年来治国理政的心得。他的目的地是历山——部族边境的一座幽静山峰。
历山脚下,早有闻讯而来的年轻人等候在此。他们中有贵族子弟,也有寒门学子,都是仰慕匡的德行前来求教的。
先生真的不再过问政事了吗?一个年轻人问道。
匡微微一笑,指着山间的清泉说:你看这泉水,滋润万物而不居功。治国之理,亦在其中。
他在山腰结庐而居,开设讲堂,取名历山书院。每日里,他与学子们探讨治国之道,研究天文地理,记录民间智慧。
消息传出,各地学子纷纷前来。就连其他部族的贵族,也派人来此求学。
匡仲继位后,谨守兄长教诲,继续推行各项善政。每逢重大决策,他都会上山请教。匡却从不直接指示,只是启发他思考。
治国如医病,要辨证施治。同样的药方,用在不同的病人身上,效果可能截然不同。
有一次,几个诸侯联合来访,想要请匡出山担任国师。匡婉言谢绝:山中野人,不堪重任。
使者不解:先生大才,埋没山林,岂不可惜?
匡指着正在田间劳作的学子们说:培养十个贤能,胜过一人独善。这才是真正的治国之道。
他在书院门前刻下一副对联: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愿教化及黎庶。
时光荏苒,历山书院声名远播。匡的弟子遍布各部,将他的治国理念传播四方。有匡部族在他的影响下,形成了首领贤则辅之,不贤则谏之的良好传统。
这年秋天,匡已是白发苍苍。他坐在书院前的石凳上,看着满山红叶,神情安详。
胥伯前来探望,见他仍在整理书简,不禁感慨:先生退隐多年,仍心系天下。
匡放下竹简,微笑道:在位时治国,退隐后育人,其理一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这本易经超有料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这本易经超有料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