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无所不利,发挥谦逊的美德。
含义: 在权力核心的附近(六四近君位),行事无所不利,关键在于要发挥、运用谦逊的原则(撝谦)。象征谦逊不仅是态度,更是高明的工作方法。
平阳宫的晨曦透过雕花木窗,洒在青石地面上。舜站在宰相官署的窗前,望着宫城中渐次醒来的楼阁。如今他已位极人臣,总领百官,却仍住在官署后一间简朴的厢房里。
大人,各部官员已在议事厅等候。年轻的文书恭敬禀报。
舜转身,依旧穿着那身洗得发白的深衣:走吧。
议事厅内,二十余位官员分坐两侧。见舜进来,纷纷起身行礼。
诸位请坐。舜在主位坐下,语气平和,今日议三事:修订历法、整顿礼乐、规范度量衡。请各位各抒己见。
话音刚落,太史令抢先发言:历法关乎农时,现行历法已沿用百年,稍有偏差。臣以为当以二十八宿为准,重定四时。
礼官立即反对:历法乃祖制,岂可轻改?臣以为当维持旧制,稍作调整即可。
双方争执不下,其他官员也加入论战,议事厅顿时嘈杂起来。
舜静静听着,待声音稍歇,才缓缓开口:太史令精通天象,礼官熟稔典制,二位所言皆有道理。
他转向一位一直沉默的老臣:大司徒掌管农事,以为如何?
被点名的老臣受宠若惊,连忙起身:这个...臣以为,当以农时为准...
舜耐心听完每个人的意见,才总结道:历法之要,在于顺天应民。不妨这样:太史令率观测天象,大司徒收集各地农时,礼官考据典制。三月后,再根据各方数据共同议定新历。
这个方案兼顾各方,争议顿时平息。
第二事,礼乐。舜看向乐正,如今各地礼制混乱,乐律不齐,卿有何见?
乐正侃侃而谈,提出一套完整的改革方案。
舜听完后并未立即表态,而是问:这套方案,可曾征询过各地乐师的意见?
乐正一愣:这...尚未。
那就先派人赴四方采集各地乐律,再作定夺。舜温和地说,礼乐之本在于和,强求一律,反失其真。
最后议到度量衡时,争议又起。有主张完全统一的,有主张保留地方特色的。
舜听完所有意见,起身向众人行礼:诸位所言,皆为国思。此事关系民生贸易,不可不慎。请各位将意见写成奏章,待我细细研读,再呈陛下圣裁。
散会后,舜独自留在议事厅,将今日所议逐一记录。
大人何必如此费心?文书忍不住问,您已是宰相,直接决断便是。
舜摇头:一人之见,终有局限。集思广益,方能周全。
午后,舜带着整理好的奏章去见尧帝。
陛下,这是今日所议三事。臣已汇总各方意见,但最终还需陛下定夺。
尧帝翻阅奏章,见上面不仅记录各方观点,还标注了利弊分析,不禁赞叹:卿处事周全,考虑缜密。
此皆诸位同僚之功。舜谦逊道,臣不过代为整理。
最体现舜智慧的,是处理一起边境纠纷。
两个大部落因猎场划分起冲突,各自纠结盟友,眼看就要兵戎相见。前任宰相多次调解无效,事情闹到尧帝面前。
舜受命处理此事。他没有立即召见双方首领,而是先派使者秘密走访周边小部落,了解真实情况。
三日后,他同时在两个相邻的宫殿召见双方首领。
东殿内,有熊氏首领怒气冲冲:那片猎场自古就是我们部落的!
西殿中,有罴氏首领拍案而起:胡说!我族在那里狩猎已三代了!
舜不慌不忙,在东殿说:据我所知,有罴氏愿意让出南山猎场作为补偿。
在西殿说:有熊氏同意放弃北坡,以换取和平。
其实这都是他根据调查想出的方案,却以对方的名义提出。
见双方态度有所松动,舜又将他们请到正殿。
二位首领,舜亲自为二人斟酒,战端一开,两败俱伤。不如各让一步,化干戈为玉帛。
他取出亲手绘制的地图,上面详细标注了新的界限:这是根据双方实际需求和传统猎场划定的新界,请过目。
有熊氏首领疑惑:你怎知我族更需要南山猎场?
贵部落以牧羊为主,南山水草丰美。舜微笑,而有罴氏以狩猎为生,北坡猎物更多。
如此细致的了解,让两位首领都深感震惊。
最终,协议顺利达成。舜还建议两族通婚,以巩固和平。
事后,尧帝问起此事:卿如何能让这两个世仇部落化敌为友?
舜恭敬回答:臣不过顺应民心罢了。百姓都渴望和平,只是缺少一个台阶。
在处理日常政务时,舜更是将发挥到极致。
颁布新令前,他必先咨询相关官员;决策时,总要问一句诸位以为如何;执行时,从不独断专行,总是说请某大人负责此事。
一次,他要整顿吏治,制定考核标准。 他没有强加自己的想法,而是召集了各级官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这本易经超有料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这本易经超有料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