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把军队埋伏在草莽之中,又登上高陵观望,三年不敢兴兵。
含义:在团结过程中,遇到强大阻力或疑虑时,不可轻举妄动。需像将军队隐蔽起来(伏戎于莽),并登高观察形势(升其高陵),耐心等待,甚至长期不采取行动(三岁不兴)。象征团结需要时机和策略,有时隐忍是必要的。
九三故事:
镐京的迎贤驿日益繁忙,各方使者络绎不绝。反商的呼声在西土上空汇聚,如同酝酿中的雷云。周军大营里,新铸的戈矛堆积如山,来自各部族的战士操练着陌生的战阵,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躁动不安的兴奋。
许多将领,尤其是那些来自偏远部族、饱受商朝压迫的首领,已经按捺不住。他们亲眼见过商纣的暴行,亲人死于劳役或酷刑,胸中燃烧着复仇的火焰。
大王!一位来自羌部的魁梧首领在军事会议上声若洪钟,古铜色的脸庞因激动而泛红,如今八方义士来投,兵强马壮,士气如虹!朝歌那边,纣王日日醉生梦死,忠良诛尽,正是天赐良机!何不即刻誓师东征,直捣殷商巢穴,以慰天下冤魂?
是啊,大王!另一位来自微国的将领附和道,我部儿郎早已磨快了战刀,就等大王一声令下!迟则生变啊!
帐中许多年轻将领眼中都闪烁着同样的渴望,目光灼灼地望向主位的姬发。就连一向沉稳的南宫适,握剑的手也不自觉地收紧,显露出内心的激荡。
姬发沉默着,目光扫过一张张战意昂扬的脸,最后落在身旁始终气定神闲的姜子牙身上。
姜子牙缓缓睁开半眯着的眼睛,声音不高,却瞬间压过了帐内的躁动:诸位求战之心,可嘉。然,诸位可曾登高,望清前方之路?
他站起身,虽年迈,身形却如松柏般挺拔。他走到悬挂的简陋地图前,手指点向东方:朝歌,仍是那个朝歌。城墙依旧高大,武库依旧充盈。商军主力,虽士气低迷,然数量犹存。恶来、费仲之辈,仍掌控着朝堂。更重要的是——
他顿了顿,手指在地图上画了一个大圈:这广袤的殷商腹地,数百年来受其统治,那些方国诸侯,有多少已真心向我?有多少仍在观望?又有多少,会在我军与商军主力鏖战之时,断我粮道,袭我后路?
一连串的问题,如同冷水浇在炭火上,让帐内火热的气氛为之一窒。
我军新合,来自八方,号令、战法尚需磨合。此乃其一。姜子田继续道,语气冷静得近乎残酷,其二,商纣虽失道寡助,然积威数百年,余威尚在。此刻若我周军贸然东进,逼之太急,反而可能迫使那些仍在摇摆的东方诸侯,因恐惧而重新聚集在商纣旗下,共御外侮。届时,我等要面对的,将不是一个众叛亲离的独夫,而是一个被逼入绝境、困兽犹斗的庞大帝国。
姬发此时终于开口,声音沉稳,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尚父所言,正是我所忧。伐国大事,岂是匹夫之勇可成?《易》云: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如今之势,我周军便是那需要隐藏于草莽之中的兵锋(伏戎于莽),而我等为帅者,便需如登高临下的观察者(升其高陵),冷静审视全局,耐心等待那最佳的、一击致命的时机。在此时机到来之前,纵有千般诱惑,万般激愤,也需隐忍不发,甚至长期不兴兵戈(三岁不兴)!
可是大王!羌部首领急道,要等到何时?难道眼睁睁看着商纣继续荼毒生灵吗?
姬发斩钉截铁,一等商纣自毁长城,众叛亲离到了极致;二等天下诸侯,尤其是东方诸侯,对其彻底绝望,真心归附于我;三等天时、地利、人和,尽在我手!此非怯懦,乃是战略!为将者,怒而兴师,愠而致战,乃取死之道!
他看向那位羌部首领,目光深邃:将军之仇,亦我之仇。然,唯有忍耐一时,方能换取彻底的、永绝后患的胜利,方能真正告慰枉死之魂。莽撞出击,若致败绩,非但仇不得报,反会引来更大的灾祸,让更多生灵涂炭!此中轻重,将军可明白?
羌部首领张了张嘴,看着姬发那坚定而清澈的眼神,胸中的怒火渐渐被一种更沉重的理智压下,他最终重重抱拳:末将……明白了!谨遵王命!
战略既定,周国这台已然启动的战争机器,并未停止运转,而是转入了另一种更隐蔽、更深沉的模式。
大量的周军主力,包括那些新归附的部族战士,被化整为零,分散到岐山、密林、河谷等各处预设的营地进行强化训练(伏戎于莽)。姜子牙亲自督导,磨合各部的战法,演练复杂的阵型,锤炼着这支成分复杂的大军的协同作战能力。
同时,一张庞大而精细的间谍网络,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效率铺开。更多的细作,伪装成商人、奴仆、游侠,甚至落魄的贵族,渗透向东方,潜入朝歌,混入各个诸侯国。他们的任务,不仅仅是搜集军事情报,更是密切关注商朝内部的政治动向、民心向背,以及各方诸侯的微妙态度变化。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这本易经超有料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这本易经超有料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