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果决地行事,守持正固以防危险。
含义:在履道的实践中,有时需要做出果断的决断(夬履)。但即使决定是正确的,也要意识到其中蕴含的危险(贞厉),不可掉以轻心。
九五故事:
寒来暑往,羑里的土墙在风雨剥蚀下又添了几道深刻的裂纹,如同姬昌眼角日渐清晰的纹路。数载囚禁,已将他的须发染得近乎全白,但那双眼睛,在历经磨难后,反而愈发深邃沉静,仿佛能映照出世事的变迁。
凭借“素履”立身,“坦道”守心,以及“愬愬”避祸,他在这虎狼之地艰难地存活下来,甚至赢得了狱卒们一丝真正的尊重,与朝歌那只“猛虎”维持着脆弱的平衡。然而,他深知,这种平衡如同秋日蛛网,一触即破。真正的危机,往往伴随着转机一同到来。
一个闷热的夏夜,雷声在远方天际滚动,空气中弥漫着暴雨将至的土腥气。负责送晚饭的,是那个曾被姬昌拾米之举感化的年轻狱卒。他放下陶碗时,动作比平时慢了几分,手指看似无意地在碗沿轻轻敲击了三下,眼神飞快地扫过姬昌,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紧张。
姬昌心中微动,面上却不动声色,如同往常一样道谢。待年轻狱卒低头快步离开后,他才缓缓端起陶碗。指尖在碗底摸索,触到一小卷异常光滑的、坚韧的鞣制过的薄羊皮。
他的心猛地一跳。这不是狱中寻常传递消息的方式。
夜深人静,唯有远处闷雷如同困兽低吼。姬昌背对着栅栏,借着窗外偶尔划过的闪电微光,展开了那卷羊皮。上面的字迹极小,是以特殊的药汁书写,需仔细辨认方能看清。
“商王无道,酒池肉林,刳剔孕妇,炮烙忠良,人神共愤。天下诸侯,苦之久矣。西伯仁德,泽被苍生,万民仰慕。今殷商天命将倾,正是英雄奋起之时。吾等愿奉西伯为盟主,歃血为誓,共举义旗,吊民伐罪,拯天下于水火!使者已秘至羑外,盼复。———南境诸侯,顿首再拜。”
字字千钧,如同惊雷,在姬昌脑海中炸响。
他缓缓合上羊皮,攥在手心,那微小的卷轴此刻却重若泰山。机会,或者说,一个足以将他乃至整个周族拖入万劫不复深渊的巨大诱惑,就摆在眼前。
纣王的暴政,他岂会不知?天下的怨愤,他早有耳闻。作为一个心怀仁德、曾被万民称颂的诸侯,他何尝不想振臂一呼,涤荡这污浊的乾坤?这似乎是顺应天命、合乎正道(贞)的抉择。
然而,崇侯虎血淋淋的头颅,仿佛就在眼前晃动。那“眇能视,跛能履”的惨痛教训,犹在耳边回响。纣王虽失道寡助,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朝歌依旧有闻仲这等能臣支撑,有强大的王朝军队。此刻贸然起事,无异于以卵击石,不仅自己立刻身首异处,更会连累周地百姓遭受灭顶之灾,让这星星之火般的反抗希望,瞬间被扑灭。
是继续隐忍,在这囚笼中苟全性命,等待或许永远也不会到来的“最佳时机”?还是果断回应,抓住这天下汹汹的民怨,冒险一搏?
两种念头在他心中激烈交锋,如同囚室外那酝酿着风暴的乌云,翻滚碰撞。他仿佛再次站在了命运的十字路口,一边是看似安稳实则无尽的囚徒生涯,一边是可能通往王座也可能直坠地狱的险峻之路。
他需要做出决断(夬履)。一个必须果决,却又不能有丝毫鲁莽的决断。
他闭上双眼,不再看那羊皮卷,而是将心神沉入这些年来推演的六十四卦之中。卦象流转,吉凶悔吝,如同天地万物的呼吸与脉动。他思索着“乾”卦的“亢龙有悔”,思索着“坤”卦的“履霜坚冰至”,思索着“屯”卦的“磐桓,利居贞”……
不知过了多久,或许是一刻,或许是一个时辰,当又一道刺目的闪电撕裂夜空,照亮他沉静如古井的面容时,他睁开了眼睛。眸中所有的挣扎与犹疑都已褪去,只剩下一种经过千锤百炼后的清明与坚定。
他做出了决定。
他小心翼翼地展开羊皮卷,在其空白边缘,用那年轻狱卒偷偷带给他的、一段几乎看不见的细小炭条,写下了他的回复。字迹同样微小,言简意赅:
“昌,阶下之囚,形同朽木,岂敢妄言天命,徒累诸君。然商王失德,天地共鉴。周地僻远,素无大志,唯愿守土安民而已。诸君壮志,昌心感之,然时机未至,虎威犹烈,妄动恐招覆灭之祸。万望慎之,再慎之!他日若得天时,再图后会。———昌,顿首。”
这封回信,明确拒绝了立即起兵、充当盟主的提议(夬履)。这是他基于对双方实力、天下大势清醒认知后的果决判断。直接反抗,目前是死路一条。
但,这并非消极的退缩。在拒绝的同时,他隐晦地表达了与诸侯们立场的一致(“商王失德,天地共鉴”),并为未来的合作留下了余地(“他日若得天时,再图后会”)。更重要的是,他将“周地僻远,素无大志,唯愿守土安民”的姿态摆出,既是为了麻痹可能截获消息的纣王耳目,也是为周族下一步的行动定下基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这本易经超有料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这本易经超有料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