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昭的马车队,在京城清晨的薄雾中悄然启程。车轮碾过青石板路,发出轻微的声响,渐行渐远。车队里,除了杨昭、苏墨、李沐风,还有杨氏府邸精挑细选出的数十名护卫,以及一些精通账务、农事和工匠技艺的管事。他们此行,没有张扬,却带着一份沉甸甸的使命。
马车内,杨昭没有闭目养神,而是摊开皇帝赐予的汝州奏报,以及苏墨整理的汝州资料。他指尖轻叩桌面,脑海中【数据沙盘】飞速运转,将所有信息数字化、立体化。汝州的地形地貌、河流湖泊、山川走势,甚至连每年的降雨量、土壤类型,都以精准的数据呈现在他面前。
“汝州地势平坦,河流纵横,本应是鱼米之乡。”杨昭轻声说,声音里带着一丝惋惜,“可惜水利失修,旱涝频发,才致民不聊生。”
苏墨就坐在他身旁,闻言点头:“家主所言极是。据奏报记载,汝州近年来,大旱与大涝交替出现,百姓颗粒无收,流民四起。地方官府疲于奔命,却始终无法根治。”
“根治,谈何容易。”杨昭轻笑一声,手指在沙盘上几条蜿蜒的河流上划过,“要治水,需从源头抓起,疏浚河道,修筑堤坝,更要兴建水库,蓄水防旱。这其中牵扯到的工程量,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
李沐风骑马跟在马车旁,听到对话,隔着车窗扬声问:“家主,那汝州的匪患呢?据情报,汝州境内,大小匪帮不下十数股,大的数千人,小的也有数百人,多是饥民裹挟,啸聚山林。”
“匪患,是果,不是因。”杨昭答,“百姓有饭吃,有活路,谁愿为匪?先治水,再兴农,让百姓有地可种,有粮可收,匪患自然迎刃而解。当然,对于那些作恶多端、死不悔改者,李将军自可雷霆手段。”
李沐风应了声“是”,声音中透出几分兴奋。他跟随杨昭以来,所见的皆是智谋与远见,如今终于有机会施展武力,心中多少有些期待。
车队在官道上行进,越往南,路边的景象越发萧条。房屋破败,田地荒芜,偶见村落,也多是人烟稀少,炊烟寥寥。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尘土与贫瘠的气息,与京城的繁华截然不同。
几日后,车队抵达汝州城外。
汝州城,城墙斑驳,城门老旧,城门口的守军衣衫褴褛,站姿松散。城内,街道狭窄,两旁的店铺大多关闭,偶尔开着几家,也少有人问津。百姓面黄肌瘦,衣不蔽体,孩童们穿着单薄的衣物,在街边追逐嬉闹,却听不到多少欢声笑语。整个城池,弥漫着一股暮气沉沉的氛围。
杨昭掀开车帘,将城中的景象尽收眼底。他没有皱眉,反倒眼中闪过一抹光亮。越是贫瘠,越是绝境,才越能彰显新政的威力。
车队径直驶向汝州府衙。
府衙门前,知府大人王宏,带着几名主簿、县令等地方官员,早已等候多时。他们皆是面带忐忑,神色复杂。皇帝派下钦差,还是个如此年轻的“家主”,来执掌汝州新政,这让他们既感到压力,又有些摸不着头脑。
杨昭下了马车,王宏等人立刻上前行礼。
“下官汝州知府王宏,恭迎杨家主!”王宏躬身行礼,语气恭敬,却隐隐带着一丝试探。
杨昭摆了摆手,示意众人不必多礼。他打量着王宏,此人面相清瘦,眉宇间带着几分疲惫,却不失精明。系统【人才洞察】随即启动,王宏的忠诚度、能力、弱点等数据在他眼前浮现。忠诚度不高不低,能力平庸,但胜在对地方事务熟悉。
“王知府客气了。”杨昭声音温和,“杨某奉陛下之命,前来汝州推行新政,有劳诸位了。此番前来,不为问责,只为解民生之困。还望诸位能与杨某齐心协力,共谋汝州发展。”
杨昭的话,让王宏等人心头一松。他们最怕的就是新官上任三把火,上来就拿他们开刀。
“家主言重了。能为陛下分忧,为汝州百姓谋福,乃下官等分内之事。”王宏连忙应道,又做了个请的手势,“府衙已为家主备好住处,请家主入内歇息。”
“不必了。”杨昭径直走向府衙大堂,边走边说,“时间紧迫,杨某想即刻开始。王知府,召集汝州所有县令、主簿、乡绅以及各界代表,一个时辰内,在大堂议事。杨某要听听汝州目前最真实的情况。”
杨昭的雷厉风行,让王宏等人一愣。他们本以为杨昭会先安顿下来,休息几日,再慢慢熟悉情况。没想到他刚到,就要立刻议事。
“这……家主,时间恐怕有些仓促……”一名主簿小声提醒。
“仓促?”杨昭停下脚步,回头看了那主簿一眼,目光平和,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汝州百姓还饿着肚子,流民还在颠沛流离,匪患还在滋生蔓延。每多耽搁一刻,便是多一分罪孽。诸位都是汝州的父母官,难道不觉得仓促吗?”
那主簿被杨昭的目光看得心头一凛,连忙低下头,不敢再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杨凌传之逆袭家主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杨凌传之逆袭家主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