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错不错!马先生有进步!”石头娘连忙鼓励道。
马骥受到了鼓舞,信心大增,又开始尝试剪其他图案。他学着剪喜鹊,结果剪出来的喜鹊翅膀一长一短,脑袋歪歪扭扭,像只被拍扁的麻雀;他学着剪鱼,结果剪出来的鱼没有尾巴,身体僵直,像根晒干的木棍;他学着剪“福”字,结果剪出来的“福”字缺胳膊少腿,笔画歪歪扭扭,充满了后现代抽象风格,让人忍俊不禁。
妇人们看着他手里的一堆“废品”,笑得前仰后合。王婶子笑着说:“马先生,你这剪的‘福’字,怕是灶王爷看了都认不出来哟!”
“婶子,我这是抽象派!”马骥也不气馁,自嘲地笑道,“艺术嘛,不一定非要写实,有自己的风格就行!”
虽然剪得不好,但马骥却觉得这过程非常有趣。他不再追求剪出完美的图案,而是享受这种动手的乐趣和与村民们融洽相处的氛围。他一边剪,一边听妇人们唠嗑,听她们说东家的媳妇生了个大胖小子,西家的儿子明年要娶媳妇,说今年的收成比去年好,说明年盼着风调雨顺、家人平安……这些最寻常的家长里短,却充满了鲜活的生活气息,让马骥感受到了久违的人间烟火味。
不知不觉,一上午的时间就过去了。马骥虽然没剪出什么像样的作品,但也剪了满满一桌子的“抽象派”窗花,有歪歪扭扭的福字,有奇形怪状的鱼,还有看不出是什么的鸟类。他挑来挑去,最后选中了一个自己剪的、勉强能看出是个“福”字的窗花——虽然边缘毛糙,结构松散,“福”字的右边还多剪了一个小缺口,但他觉得意义非凡。
“我要把这个福字贴在门上!”马骥拿着自己的“作品”,兴致勃勃地说道。
石墩正好从外面回来,看到马骥手里的福字,憨憨地笑了:“马大哥,你这福字……挺有劲道的!跟别人剪的都不一样!”
“那是!这是我亲手剪的,独一无二!”马骥得意地说道。
他搬来一个小板凳,站在院子的栅栏门前,准备把福字贴上去。石头娘给了他一碗熬好的浆糊,马骥用手指蘸了点浆糊,均匀地抹在福字的背面,然后小心翼翼地把它贴在门板上。
结果贴上去一看,福字歪歪扭扭的,还贴反了——“福”字应该倒着贴,寓意“福到了”,他却正着贴了上去。
“马大哥,福字贴反了!”石墩提醒道。
“哎呀!我忘了!”马骥一拍脑门,连忙把福字撕下来,重新抹上浆糊,倒着贴了上去。这次虽然还是有点歪,但总算符合习俗了。
马骥看着自己亲手剪的、歪歪扭扭的福字贴在门上,心里充满了成就感。虽然它不如石头娘和婶子们剪的精致,但这是他自己的劳动成果,凝聚着他对新年的期盼和对这个村落的热爱。
除了剪窗花,马骥还尝试参与了其他准备活动。他看到石头娘在熬制贴春联的浆糊,也好奇地凑过去帮忙,结果差点把浆糊熬糊了,被石头娘笑着赶了出来;他看到村里有人在做豆腐,也想试试推磨,结果没推几下就气喘吁吁,累得满头大汗,被石墩笑着替了下来;他看到有人在炸油条,也想帮忙翻油条,结果差点把油条炸糊,还溅了一身油星子。
他虽然总是帮倒忙或者技艺拙劣,但他那份热情和愿意融入的态度,却赢得了村民们的好感。大家不再把他当成一个需要小心对待的“外乡书生”,而是逐渐把他当成了屯里的一份子,一个有点笨手笨脚但心眼实在的“自己人”。无论他做什么,大家都会笑着鼓励他,耐心地教他,让他感受到了浓浓的人情味。
他胸口的挂坠,在马骥笨拙地学习剪纸、融入村民活动的过程中,吸收着那种由亲手劳作、人际温情和微小成就感汇聚而成的“参与”能量。挂坠的悸动变得轻快而欢愉,带着一丝笨拙却真诚的暖意,光芒柔和得如同村民们的笑容,温暖而治愈。
马骥站在院子里,看着自己贴的歪歪扭扭的福字,看着忙碌的石头一家,看着村里来来往往、面带笑容的村民们,心里充满了幸福感。他知道,这个年,他一定会过得格外温暖而有意义。
喜欢山歌行之时空浪游记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山歌行之时空浪游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