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文明的审美化:饮酒在周代本是礼制行为,《礼记?乡饮酒义》详细规定仪节。“有花方酌酒” 将礼制行为审美化,如明代袁宏道《觞政》提出 “饮候” 十六宜,将花时、月夕列为最佳饮酒时机,使礼制行为获得审美超越。
比德思维的自然化:儒家 “比德于物” 的传统,如孔子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在此转化为 “花德” 审美。周敦颐《爱莲说》以莲喻君子,而 “有花酌酒” 中的花,亦成为君子德行的自然投射,使饮酒行为兼具品德修养功能。
(三)禅宗 “即心是佛” 的当下觉悟
禅宗 “明心见性” 的思想为花月审美提供新维度:
刹那即永恒:慧能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顿悟,使花月审美从 “对境生心” 升华为 “境由心造”。如苏轼 “春山磔磔鸣春禽,此间不可无我吟” 的题咏,强调心与境的即时共鸣,与 “有花方酌酒” 的 “方” 字形成 “心物感应” 的哲学呼应。
生活即修行:赵州从谂 “吃茶去” 的公案,将修行融入日常。“有花酌酒” 的审美行为,在禅宗语境中成为 “平常心是道” 的实践,如圆悟克勤禅师 “茶禅一味” 的提法,与 “酒花一味” 的审美体验异曲同工。
破除执着相:《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的观念,使花月审美超越表象。如朱熹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的哲理诗,将花月意象转化为心性修养的隐喻,使 “无月不登楼” 成为破除 “月相执着” 的觉悟契机。
四、社会心理学的暗箱操作:审美行为的认知机制
(一)注意力的选择性过滤
认知心理学中的 “鸡尾酒会效应” 在此显现:当人处于 “有花”“有月” 的环境中,大脑会自动过滤无关信息,聚焦审美体验。2019 年《自然?神经科学》研究显示,观赏花卉时,大脑岛叶皮层(负责情感处理)活跃度提升 35%,而背外侧前额叶皮层(负责理性分析)活跃度降低 22%,这种神经机制解释了 “有花方酌酒” 的生理基础 —— 审美体验抑制了理性算计,强化了情感投入。
(二)具身认知的情境效应
“登楼” 行为与 “月” 的关联符合具身认知理论:
空间高度与心理超越:登楼带来的海拔变化,激活大脑前庭系统,引发 “脱离尘世” 的心理体验。明代计成《园冶》设计 “见山楼”,要求 “楼层高爽,轩豁虚敞,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正是利用空间高度强化审美体验。
动作记忆的情感编码:登楼动作本身成为情感触发器,如李清照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的孤独,通过重复登楼动作固化为记忆符号。神经科学研究表明,重复性动作(如登楼)会增强海马体对相关情境的记忆编码,使 “无月登楼” 因缺少情感触发物而显得 “兴味索然”。
(三)集体记忆的审美建构
“花月饮酒” 作为集体记忆,通过三重机制传承:
仪式化传承:唐宋 “花朝节”“中秋赏月” 的节庆仪式,将花月审美制度化。如《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中秋 “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使 “有花酌酒,无月不登楼” 成为集体行为模式。
文本化传承:从《诗经》到《红楼梦》,花月意象被不断书写强化。如《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秋爽斋偶结海棠社”,通过文本叙事将花月雅集神圣化,形成 “有花方有诗酒” 的集体认知。
物化传承:园林建筑中的 “赏月楼”“花厅” 等实体空间,如苏州网师园 “月到风来亭”,通过物理空间固化审美传统。这种物化传承使 “无月不登楼” 从行为规范转化为空间伦理。
五、历史镜像中的审美实践:从魏晋风流到元宇宙美学
(一)魏晋名士的自然审美
嵇康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的审美实践,与 “有花酌酒” 共享精神内核:
越名教而任自然:竹林七贤在洛阳城外 “曲水流觞”,打破礼教束缚,如阮籍 “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 的行为,实则是通过自然审美反抗名教压抑,与 “有花方酌酒” 的 “方” 字所蕴含的选择性一致。
药、酒、自然的融合:魏晋名士服五石散后 “行散” 赏景,如王羲之《兰亭集序》“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的描述,将药物致幻与自然审美结合,使 “有花酌酒” 获得精神超越性,这与当代 “自然疗法” 的心理机制形成历史呼应。
(二)宋代文人的雅集美学
苏轼在黄州 “有花向酒” 的实践,将花月审美推向新高度: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苏轼在《东坡志林》记载 “雨中看花,饮此一杯”,将 “有花方酌酒” 从特殊场景扩展为日常实践,如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的题咏,使审美融入生活细节。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增广贤文,俗语不俗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增广贤文,俗语不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