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经历没有被妥善处理,就会变成潜意识里的“警报器”。
当孩子的行为触发了警报,我们就会下意识地用童年时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孩子。
但值得庆幸的是,这些情绪触发器也是自我觉察的“警报”。
它提醒我们:“等等,我的情绪反应不对劲,这背后一定有原因。”
当我们能意识到这一点,就已经迈出了打破代际循环的第一步。
此时的关键心法,是暂停自动化反应,去探究情绪的真正源头。
下次当你发现自己的情绪即将失控时,不妨先在心里问自己三个问题:“我现在的情绪是什么?”
“孩子的行为让我想起了童年的什么经历?”
“我现在的反应,是不是在重复父母当年对我的方式?”
当你能分清情绪的来源,知道自己的愤怒、烦躁不是因为孩子,而是因为自己的童年创伤,你就会瞬间冷静下来。
你可以对自己说:“我现在的感受,是来自过去的‘幽灵’,不是眼前这个孩子的错。”
“我可以选择不一样的回应方式。”
这种自我觉察,能让你从情绪的奴隶,变成情绪的主人。
2. 关系模板的隐形继承
除了情绪反应,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还体现在“关系模板”的隐形继承上。
菲利帕指出,童年时与父母的相处模式,会成为我们潜意识里的“关系蓝本”,不仅影响我们与孩子的互动,还会渗透到我们与伴侣、与他人的关系中。
这种关系模板的核心,是我们对“权威”“情感表达”“冲突处理”的固有认知。
在原生家庭中,父母如何对待我们,我们就会不自觉地认为“父母就应该这样做”,从而在自己成为父母后,重复这套模式,即使我们内心极度厌恶这些方式。
比如,成长在“控制型”家庭的父母,童年时凡事都由父母做主,自己没有选择权。
他们可能会发誓,以后一定要给孩子足够的自由。
但真正面对孩子时,却会不自觉地控制孩子的一切:强制孩子报兴趣班、干涉孩子的交友、规定孩子的作息。
因为“控制”是他们最熟悉的权威模式,在压力下,这套熟悉的“脚本”会自然而然地被激活。
再比如,成长在“情感忽视型”家庭的父母,童年时很少得到父母的关心和情感回应,开心时没人分享,难过时没人安慰。
他们可能会非常渴望给孩子足够的爱,但真正面对孩子的情绪时,却会手足无措:孩子哭了,他们不知道如何安慰,只能说“别哭了”;
孩子分享开心的事,他们也无法给出热情的回应。
因为“忽视情感”是他们最熟悉的互动方式,他们没有学会如何表达情感、回应情感。
还有些父母,童年时经常被父母批评、否定,很少得到表扬。
他们可能会下定决心,要多肯定孩子、鼓励孩子。
但真正面对孩子时,却会下意识地挑错:孩子考了90分,他们会说“为什么不是100分”;
孩子画了一幅画,他们会说“这里画得不好”。
不是他们不想鼓励孩子,而是“批评否定”的关系模板,已经深深烙印在他们的潜意识里。
更值得警惕的是,代际传递的不仅是具体的行为,更是处理关系、表达情感的底层模式。
比如,原生家庭中父母习惯用“冷战”处理冲突,孩子长大后,在与伴侣、孩子发生矛盾时,也会不自觉地选择冷战;
原生家庭中父母习惯用“说教”代替沟通,孩子长大后,也会用喋喋不休的说教,与孩子保持距离。
这些关系模板就像无形的枷锁,让我们在亲子互动中陷入“明明想不一样,却偏偏一样”的困境。
但认识到模板的存在,就是打破它的开始。
我们可以通过自我觉察,看清自己的关系模板是什么,它来自哪里。
然后问自己:“我真的想让孩子重复我的童年吗?我可以选择什么样的新方式?”
比如,如果你发现自己习惯控制孩子,下次在做决定前,可以问问孩子的想法:“宝贝,周末我们是去公园还是去图书馆?你想选哪个?”;
如果你发现自己习惯忽视孩子的情感,下次孩子难过时,可以蹲下来抱抱他:“妈妈知道你现在很难过,我在这里陪着你”。
每一次有意识的选择,都是在打破旧的关系模板,创建新的、更健康的亲子互动模式。
3. 修复的力量:关系永远比对错更重要
在亲子关系中,很多父母都有一个执念:要做“完美父母”,要永远正确,不能犯错。
他们害怕自己的错误会伤害孩子,害怕自己的不完美会影响孩子的成长。
但菲利帕在书中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父母,亲子关系中出现误解、冲突和情感裂痕,是不可避免的常态。
真正决定亲子关系质量的,不是“永不犯错”,而是“犯错后如何修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认知暴击50本神作的逆天改命书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认知暴击50本神作的逆天改命书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