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发生的事,更像温水煮青蛙。先是报纸,汉斯印了十几年的《柏林人民报》,突然来了几个穿黑制服的人,拿着一张“新闻审查清单”,说以后所有文章都要先经过他们审核。之前常登的民生评论没了,批评政府政策的报道没了,连天气预报后面都要加一句“在元首的领导下,德国的明天会更晴朗”。有次汉斯不小心把一篇没审核的短文印了出去,当天就被带到警察局训话,老板还被迫交了一大笔“罚款”。从那以后,汉斯再拿到稿子,连多看一眼都不敢,只机械地按要求排版——他告诉自己:“我就是个印刷工,做好本职工作就行。”
然后是教育。汉斯的女儿莉莉上小学二年级,有天放学回来,抱着旧课本噘嘴说:“老师说这些书不能用了,明天要发新课本。”新课本拿回来,汉斯翻了几页,心一下子沉了下去——原来讲童话的地方,换成了希特勒的照片;原来教算术的例题,变成了“一个冲锋队队员能缴获5支敌人的枪,10个冲锋队队员能缴获多少支”;甚至画画课,老师都要求必须画“元首和可爱的德国儿童”。莉莉问他:“爸爸,为什么不能画小兔子了呀?”汉斯摸了摸女儿的头,半天说不出话,最后只含糊地说:“听老师的话就好。”他不是不想反驳,是不敢——他怕老师给女儿穿小鞋,怕学校把他当成“不配合的家长”,更怕那句常从邻居嘴里听到的话:“连孩子的教育都要挑三拣四,你是不是不爱国?”
慢慢的,街上的“不一样”越来越少。曾经开在街角的犹太面包店,门上贴了“禁止犹太人入内”的牌子,后来干脆关了门;曾经在广场上卖唱的艺人,再也不敢唱那些带点批判意味的民谣,只敢唱歌颂纳粹的歌曲;甚至邻居们聊天,话题也越来越窄,除了“元首的英明决策”“德国的伟大未来”,剩下的只有家长里短——谁要是不小心提了句“最近物价涨得有点快”,立刻就会有人打断:“别瞎说,元首正在想办法,我们要相信他。”
汉斯也变了。他不再去酒馆,因为怕听到不该听的话;他不再和工友聊政治,哪怕对方只是抱怨一句工资低;有次妻子说“隔壁的犹太老太太好像好几天没出门了”,他赶紧捂住妻子的嘴,压低声音说:“别问,别管,小心被人听见。”他还记得自己年轻时,曾和卡尔一起在广场上举着标语,要求“更多的自由”,可现在,他连“自由”两个字都不敢轻易说出口。他有时候会在深夜里醒过来,看着窗外漆黑的街道,想起卡尔消失前的最后一个笑容,心里会涌起一阵愧疚,可很快又被“我也是没办法”的念头压下去——他安慰自己:“大家不都这样吗?只要我不惹事,日子总能过下去。”
你看,权力蚕食自由,从来都不是大张旗鼓的“推翻”,而是一点点的“修改”和“试探”。它先借着一个“正当”的理由,拿走你一小部分权利,比如“为了安全,暂时限制集会”;然后再借着“大家都同意”的名义,拿走更多,比如“为了统一思想,修改教科书”;等你发现不对劲的时候,才惊觉自己已经站在悬崖边上——可这时候,你要么已经习惯了顺从,要么因为害怕,不敢再往前踏一步。
就像盖世太保的运作方式,它从来不是一开始就大规模抓人,而是先找几个“典型”,公开审判,让所有人都看到“反抗的下场”;然后鼓励人们“举报可疑分子”,邻居举报邻居,同事举报同事,甚至家人举报家人——不是因为大家都坏,是因为每个人都怕“被别人举报”,所以先选择“举报别人”。汉斯就听说过,楼下的铁匠因为没举报“说元首坏话”的顾客,自己也被抓了进去。从那以后,汉斯走在街上,总觉得背后有人盯着,连咳嗽都要压低声音。
“沉默不是金,而是权力最好的润滑剂。”这句话,汉斯后来在一本偷偷藏起来的旧书里看到过,那时候他才明白,自己和那些“沉默的邻居”,其实都是在给权力的机器添油。你以为自己只是“少说一句话”“少管一件事”,可千千万万个“少一点”加起来,就成了权力肆意扩张的温床。就像国会大厦的大火,一开始只是一点火星,可因为没人及时扑灭,最后烧光了整个民主的建筑。
现在回头看这段历史,我们最该警惕的,不是那些“明目张胆的恶”,而是那些“不知不觉的妥协”。汉斯不是天生的坏人,他只是个想好好过日子的普通人,可他每一次“算了,别惹事”的退让,每一次“别人都这样,我也没办法”的自我安慰,都在慢慢丧失自己的底线。就像我们现在,有时候看到不公的事,会想“反正跟我没关系”;看到错误的言论,会想“说了也没用,还得罪人”;看到别人都在跟风,会想“我不跟着,会不会被排挤”——这些想法,和当年汉斯的犹豫,其实没什么两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认知暴击50本神作的逆天改命书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认知暴击50本神作的逆天改命书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