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到“北斗”团队陈述。
陈知行作为主汇报人,站了起来。
他没有使用花哨的幻灯片,而是将一份份扎实的报告、数据图表和应用案例演示,清晰地呈现在评委面前。
他的声音平稳,逻辑严密:
“各位专家,我们不去描绘遥远的未来,我们只汇报我们已经做到和即将做到的事情。”
他首先展示了电网仿真成功预警、避免连锁故障的模拟数据;
然后是基于模型提出的首都某个拥堵路口优化方案及预期效果;
接着是帮助港商企业精准定位并解决产线故障,挽回巨额经济损失的完整案例。
“我们的模型,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系统诊断医生】”
陈知行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它可能说不出基因的奥秘,但它能守护电网的安全,疏通城市的血脉,提升工厂的效率。
这些,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运行,此时此刻,最需要的能力。”
他的陈述,没有华丽辞藻,只有硬核的数据和实实在在的效益,与方启明那种宏大叙事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提问环节,火药味渐浓。
一位支持方启明的专家提问:
“陈同学,你们的工作确实扎实,但似乎缺乏足够的理论前沿性和国际影响力?
是否过于偏重应用,而忽略了原始创新?”
陈知行冷静回应:
“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
我们模型核心的异步并行架构和暂态混沌识别算法,本身就是对复杂系统理论的重要推进。
至于国际影响力,我们与MIT学者保持交流,并成功解决了外资企业的技术难题,这本身就是国际认可的体现。”
方启明则抓住“应用”这一点,带着一丝优越感反问:
“陈同学承认偏重应用,这很好!
但国家投入巨资支持高技术计划,是否更应该着眼于像基因组这样的、能够带来范式革命的原始创新?
而不是停留在修修补补的【高级技工】层面?”
这话就有些刻薄了,直接将他们的工作贬低为“修修补补”。
不等陈知行回答,一个平静却带着力量的女声响起,是沈婕。
“方教授,”
沈婕抬起眼,目光直接看向他,语气没有任何波澜,“我想请教一个具体问题。
您在申请中列出的那台价值数百万美元的高速基因测序仪,在完成您描绘的【范式革命】之前,预计第一年,能产出几项可以实际应用于临床诊断或药物研发的、经得起重复验证的成果?
请给出一个明确的、可考核的指标。”
这个问题,极其务实,甚至有些“煞风景”,却一下子将方启明从“未来蓝图”拉回到了“现实考核”的层面。
方启明措手不及,试图用“科研探索的不确定性”来辩解。
沈婕只是淡淡地追问:
“所以,是无法给出明确指标,对吗?”
方启明一时语塞。
沈婕不再看他,转而看向陈知行:
“陈同学,你们报告中提到,下一阶段将尝试将模型用于区域性水资源调度优化。
如果预算支持到位,一年内,能否在某个试点流域,拿出可验证的、提升供水效率或防洪预警能力的初步方案?”
“可以!”
陈知行回答得斩钉截铁,“我们有详细的技术路线和时间规划,愿意接受任何形式的考核!”
高下立判。
一场预算论证会,变成了务实与空泛、当下与未来的激烈碰撞。
最终的结果尚未宣布,但会议室里的风向,已经悄然转变。
预算论证会上的激烈交锋,并未立即分出胜负。
支持“远大理想”与看重“现实效益”的两种观点在专家组内部僵持不下,预算分配陷入了短暂的僵局。
消息传回机房,气氛有些沉闷。
“还是不行吗?”
周炽有些泄气地趴在桌上,“方启明那张嘴,死的都能说成活的!”
陈知行眉头紧锁,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显然在飞速思考破局之策。
他习惯于在理论和技术层面寻找答案,但这次的难题,更多在于人心和决策的权衡。
李泽川眼神冰冷,语气带着狠劲:
“要不我再去找人聊聊?总不能让那家伙真把肉全叼走了!”
苏想没有加入讨论,她独自坐在电脑终端前,反复回放着论证会上记录的片段(她养成了详细记录的习惯),尤其是方启明的陈述和评委们的反应。
她注意到一个细节:
当方启明提到需要巨额外汇进口某款“唯一可选”的超高速基因测序仪时,评委席上几位来自工业和经济领域的专家,眉头都几不可察地皱了一下。
一个念头如同电光火石般闪过她的脑海!
她猛地站起身,动作之大让其他三人都惊讶地看了过来。
“我们之前的思路,可能被方启明带偏了!”
苏想的声音因为激动而微微提高,
“他一直把争论的焦点引向前沿探索与实际应用哪个更重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80年替考北大后我成了学术妲己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80年替考北大后我成了学术妲己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