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盛典那震耳欲聋的“秦王万岁”欢呼声,如同最美味的醇酒,尚在唇齿间留香,却在嬴政的心湖中,投下了一颗不大不小、却足以泛起涟漪的石子。
“秦王……”
夜深人静,他独自站在咸阳宫最高的露台上,俯瞰着这座已然沉睡、却依旧能感受到其庞大脉搏的黑色帝都。这两个字,在他舌尖反复咀嚼,曾经代表着他生来的使命与荣耀,如今,却隐隐感到一丝……局促,甚至……轻了。
王?那是什么?是周天子分封的诸侯!是与他刚刚扫灭的齐王建、楚王负刍、燕王喜并列的称号!他嬴政,横扫六合,囊括宇内,缔造了前所未有的大一统帝国,其功业,岂是那些据守一隅、最终被他碾为齑粉的“王”所能比拟的?再用“秦王”之称,岂不是将自己又拉回到了那个诸侯并立的旧时代?与那些手下败将并列?
不!绝不!
他需要一个全新的、独一无二的、响彻云霄、足以震慑古今、匹配他这旷世功业的称号!这个名字,要如同他建立的帝国一样,前无古人,后……他暂时不允许有来者!
这个念头,在盛典的余晖中迅速生根发芽,变得无比坚定。
次日清晨,例行的朝会便笼罩在了一种不同寻常的氛围中。百官们还沉浸在昨日庆典的兴奋与疲惫中,却见御座之上的皇帝陛下,面色沉静,目光扫过众人,并未如常商议具体政务,而是抛出了一个看似抽象,却关乎帝国根本的问题。
“诸卿,”嬴政的声音平稳,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分量,“昨日盛典,万民欢呼,朕心甚慰。然,朕静夜思之,‘王’之一号,源于周室分封,乃诸侯之称谓。如今,六王已毕,四海归一,朕统御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庞大帝国。再用旧号,恐名不副实,亦难以彰显朕与诸卿共创之伟业,更无以垂范后世。”
他微微停顿,目光如同探照灯般扫过殿下群臣:“今日召诸卿前来,便是要议一议,该用何等尊号,方能匹配这亘古未有之局面?诸卿皆饱学之士,可博采古今,畅所欲言,为朕,亦为这新生的帝国,拟定一个合适的称号。”
皇帝的话,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瞬间在朝堂上激起了巨大的波澜和……一丝茫然。
换称号?这可不是小事!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尤其是君主称号,关乎国体,关乎法统,关乎天地神人的认可!
一时间,殿内议论纷纷。有老成持重者觉得“秦王”沿用已久,骤然更改恐非吉兆;有善于揣摩者立刻意识到这是讨好陛下的绝佳机会;更有博学之士开始飞快地在脑海中搜索上古三坟五典,试图从故纸堆里找出一个配得上陛下功业的古老尊称。
接下来的几天,丞相府、御史大夫府以及博士官署(掌管图书典籍、通晓古今的学者机构)几乎灯火通明。竹简、帛书被翻得哗哗作响,博学宿儒们引经据典,争得面红耳赤。
有人说,上古有“后”之称,如夏后氏,代表君主,但似乎不够威严;
有人说,商周称“王”或“天子”,陛下功业远超三代,不宜沿用;
还有人提出一些生僻的古国君主称号,听起来古怪又拗口,直接被否决。
讨论的核心,逐渐聚焦到了那些传说中比“王”更古老、更神圣的称号上——三皇五帝。
经过数日的激烈辩论和深入研究,以廷尉李斯为首(他虽非博士,但学识渊博,深得嬴政信任,且善于总结和引导舆论)的几位核心重臣,终于整理出了一套相对成熟、且引经据典的方案。
这一日,他们联名上奏,请求在偏殿向皇帝单独禀报。
嬴政准奏。
在只有几位心腹重臣在场的偏殿中,李斯手持笏板,躬身奏对,语气恭敬而自信:
“陛下,臣等奉旨,与博士官诸位饱学之士,遍览古籍,考究上古,反复商议,一致认为,陛下之功,上超三皇,下盖五帝,确非‘王’号所能容纳!”
他先定了调子,然后开始详细阐述:“臣等考察古籍,昔者五帝(通常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之时,其直辖之地不过方圆千里,其外的诸侯,或来朝贡,或叛离不服,天子并不能有效制御。此乃上古封建之弊也。”
他话锋一转,声音提高,充满了颂扬:“然,今日陛下!奋起神威,兴正义之师,诛灭残暴贼寇,平定天下大乱!将四海之内,尽数划分为郡县,由中央直接管辖!法令出于一统,政令畅通无阻!此等伟业,自上古以来,从未有过!即便是三皇五帝再生,其功业也远不及陛下之万一!”
这一通马屁,拍得有理有据,令人舒畅。嬴政端坐其上,微微颔首,示意他继续。
李斯见陛下受用,精神更振,抛出了他们商议的核心建议:“臣等谨与诸位博士反复斟酌,考究古籍记载,上古有‘三皇’之说,曰:天皇、地皇、泰皇(也称人皇)。其中,以‘泰皇’最为尊贵,最为崇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天下一帝秦始皇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天下一帝秦始皇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