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手段……似乎真的走到了尽头。正面强攻,对方防御森严,断尾果断。收集证据,对方层层设防,难以触及核心。就算抓到一些边角料的疑点,在对方强大的关系网和熟练的“切割”技术面前,也显得苍白无力。
难道就这样僵持下去?等着对方下一次不知从哪个角落射来的冷箭?
林杰的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敲击着,发出规律的轻响。
他想起周海峰的话,“让他们知道你不好惹”,“他们现在比你还难受”。
这话有道理,但被动挨打,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必须换个玩法。
他的目光掠过桌上那份骨科报告,又扫过旁边几份来自急诊科、心内科的青年医生提交的新技术开展申请报告。这些报告写得认真,数据详实,思路清晰,看得出是花了心思的,但在科室初审环节就被以“技术不成熟”、“风险过高”或“资源有限”等理由压了下来,最终只是作为备案材料送到了质管办。
这些年轻医生,有热情,有想法,肯钻研,却因为资历浅、没背景,或者不愿意同流合污,而被排挤在核心资源之外,他们的声音微弱,他们的才华被埋没。
一个念头,如同黑暗中划过的闪电,瞬间照亮了林杰的脑海。
既然旧的堡垒难以从外部攻破,为什么不从内部着手,培育新的力量?
盘根错节的势力,之所以难以撼动,是因为他们垄断了资源,把控了话语权,形成了一种稳固的、排他的利益共同体。想要打破这种局面,光靠揭露和对抗是不够的,必须要有新的、健康的力量生长起来,逐渐稀释、乃至取代那些腐朽的部分。
质管办,监管只是职能之一,更重要的是引导和建设。
为什么不能利用这个平台,成为那些被压抑的、有潜力的年轻医生和技术骨干的支撑点?
扶持他们,就是削弱对手。引进新技术,就是打破旧有的、可能藏污纳垢的利益分配模式。
这不正是质管办“提升医疗质量安全”的题中应有之义吗?
林杰猛地坐直了身体,眼中多日来的阴霾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锐利而明亮的光芒。
对,就这么干!
他不再犹豫,立刻拿起内线电话:“何伟,孙萌,你们进来一下。”
何伟和孙萌很快进来,看到林杰脸上不同于往日的沉郁,而是带着一种跃跃欲试的神采,都有些诧异。
“林主任?”
“坐。”林杰指了指对面的椅子,将桌上那几份青年医生的新技术申请报告推到他们面前,“这几份报告,你们仔细看了吗?”
何伟和孙萌互相看了一眼,何伟开口道:“看了,是急诊科王鑫医生关于‘创伤中心绿色通道流程优化’的,心内科刘倩医生的‘新型抗凝药在房颤患者中的应用观察’,还有普外科张斌医生的‘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技术创新’……写得都挺扎实,不过好像都在科室层面被否了。”
“为什么被否?”林杰问。
孙萌撇撇嘴:“还能为什么?王医生那个方案动了急诊现有分诊和会诊流程的蛋糕,涉及好几个科室协调,阻力大。刘医生那个,听说是因为她没用科里主推的那种价格更高的进口药,而是选用了疗效类似但价格更低的国产创新药,触及了某些人的利益。张医生嘛……技术是好,但太年轻,上面有老专家压着,出不了头。”
情况和林杰预想的差不多。
“你们觉得,这些方案本身,有价值吗?”林杰看着他们。
何伟推了推眼镜,肯定地说:“绝对有价值!王医生的流程优化如果做成,能显着缩短严重创伤患者的抢救时间。刘医生的观察研究很有前瞻性,符合国家鼓励使用优质国产药的导向。张医生的腹腔镜技术,我看过他的手术视频,确实比科里一些老医生做得还漂亮,只是缺乏平台展示。”
孙萌也点头附和:“是啊,可惜了。”
“没什么可惜的。”林杰手指点了点那几份报告,“科室不给他们平台,我们质管办给!”
何伟和孙萌都愣住了:“我们给?”
“对!”林杰语气斩钉截铁,“从今天起,我们质管办要调整一下工作重心。在履行好监管职责的同时,要拿出主要精力,大力扶持院内那些有真才实学、有创新精神、作风正派的年轻医生和技术骨干!帮助他们突破瓶颈,开展新技术,发表成果!”
他看向何伟:“何伟,你立刻以质管办的名义,起草一个《省人民医院医疗技术创新与青年人才培养扶持计划》草案。要点包括:一,设立院内青年创新基金,由质管办牵头评审,对有价值的项目给予启动资金支持;二,建立新技术临床应用快速审批通道,对于前景好、风险可控的项目,质管办可以组织专家进行论证,直接向院里推荐,绕开不必要的科室壁垒;三,定期举办青年医生学术沙龙和技术比武,营造创新氛围,发现和选拔人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医路青云之权力巅峰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医路青云之权力巅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