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雹砸在合作社仓库铁皮屋顶上的声响,像无数颗碎石子在狂舞,三秒攥着窗框的指节泛白,眼睛死死盯着窗外灰蒙蒙的天。四月的陕北高原本不该有这么凶的冰雹,前几天农技站的老张还来地里看过,说今年土豆长势是近五年最好的,叶片肥得能攥出绿水,再过半个月就能起土豆,到时候往粉条厂送一批,剩下的窖藏着冬天卖,合作社的家家户户都能多分点红利。
可现在,密集的冰粒砸在院外的杨树上,枝桠被打得噼啪作响,几片刚抽芽的新叶裹着冰碴子往下掉。三秒心里急得发慌,他是合作社的带头人,去年冬天带着二十多户村民把零散的坡地改成连片的水浇地,又从县农科所引进了抗寒的“陇薯10号”,为了这事,他跑了三趟县城办补贴,还自掏腰包请技术员来培训。眼下土豆叶正是能当青饲料的时候,猪场的三百多头猪全靠这玩意儿当辅食,要是被冰雹砸烂在地里,不仅猪饲料得额外花钱买,土豆藤受损还会影响地下块茎的养分积累,这损失可不是小数目。
“爸,你看天上!”儿子小远举着望远镜跑进来,声音里带着哭腔,“东边的土豆地,叶子都被砸蔫了,有的藤都断了!”
三秒一把夺过望远镜,镜头里的景象让他心口一紧:成片的土豆地像被人用扫帚扫过,原本舒展的绿叶蜷缩着,沾着泥和冰,风一吹,断了的藤条就顺着田埂滚。他抬手抹了把脸,刚要喊人去地里看看,院门外突然传来一阵脚步声,夹杂着镰刀碰撞麻袋的哗啦声。
“三秒哥!在家没?”是村西头的老周,声音洪亮得盖过了院外的风声。三秒赶紧打开门,只见老周扛着两把镰刀,身后跟着七八个年轻人,有刚从外地回来的务工青年,还有合作社里种土豆的农户,每个人手里都拎着鼓鼓囊囊的麻袋,裤脚沾着泥,却个个眼神亮堂。
“你们这是……”三秒愣了愣,话还没说完,老周就拍了拍他的肩膀:“别愣着了!冰雹停了,地里的土豆叶不能再糟蹋了!咱年轻人先去割完好的叶子,你再喊婶子大娘们来装袋,小孩们捡散落在地上的,争取两小时内把十亩地清完!”
三秒这才反应过来,刚才冰雹最密的时候,他光顾着着急,倒是忘了合作社的老规矩——遇事不用等通知,大伙都往一处奔。去年夏天闹旱灾,也是这样,天刚蒙蒙亮,就有人扛着水泵去河边,不用谁组织,年轻人抽水,老人看水管,妇女们给地里的玉米浇水,硬是把快旱死的庄稼救了回来。
“好!我这就去喊人!”三秒赶紧掏出手机,刚要往合作社的微信群发消息,就看见村东头的方向传来一阵喧闹,一群穿着花衣裳的妇女挎着篮子往地里走,领头的是合作社的妇女主任秀莲,她手里拿着个大喇叭,边走边喊:“在家的婶子大娘都出来啊!去土豆地装叶子,送到猪场还能算工分!”
不一会儿,田埂上就热闹起来。年轻人分成三拨,沿着土豆地的垄沟排开,手里的镰刀起落间,带着露水的土豆叶就成捆地倒在地上。老周年轻的时候在部队当过兵,割庄稼的手艺没丢,他教旁边的小年轻:“割的时候离根两寸,别伤着土豆苗,叶子要整棵割,这样装袋方便,猪场喂猪也省事!”
小远也跟着一群半大的孩子,拎着小竹篮在地里捡散落的叶子。有片叶子卡在石缝里,他蹲下来伸手去抠,指甲缝里沾了泥也不在意。旁边的小女孩妞妞跟他说:“小远,你看我捡的这片,比你的大!”两个孩子比着赛捡,不一会儿,小竹篮就满了,他们跑到田埂边,把叶子倒进大麻袋里,又跑回地里接着捡。
秀莲带着妇女们跟在年轻人后面,她们把割好的土豆叶往麻袋里塞,动作麻利得很。秀莲一边装袋一边跟旁边的王婶说:“去年我家养猪,全靠合作社的土豆叶当饲料,省了不少钱。今年咱多装几袋,让猪场的猪多吃点,年底出栏了,咱合作社还能分红利呢!”
王婶笑着点头,手里的动作没停:“可不是嘛!我家那口子刚才还说,要是今天叶子收不回来,就得去镇上买饲料,一斤要八毛钱,十亩地的叶子能省好几百呢!”
太阳慢慢从云层里钻出来,照在地里忙碌的人身上,每个人的额头上都渗着汗,却没人喊累。有个年轻小伙割得太急,镰刀不小心划到了手,流了点血,他随手从兜里掏出块创可贴贴上,又接着割:“这点小伤不算啥!早点割完,叶子还新鲜,猪场的猪爱吃!”
三秒在地里来回走着,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暖烘烘的。他走到老周身边,递过去一瓶水:“老周,歇会儿再割吧,看你汗都流到脖子里了。”
老周接过水,拧开盖子喝了一口,又递给旁边的年轻人:“不歇了!你看那边,秀莲她们都装了二十多袋了,咱不能落在后面!”他指了指田埂边,只见一排排麻袋堆得像小山,有两个中年男人正赶着驴车过来,准备把麻袋运去猪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三秒种大田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三秒种大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