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回声”小队近乎全军覆没的惨痛损失,以及随之而来的、对人才断层和未来战争的深刻忧虑,新生之城被一股沉重的低气压笼罩了数月。每一天,人们都在埋头苦干,用近乎透支的劳作来对抗内心的不安和对牺牲战友的思念。然而,就在这片压抑的土壤上,希望的种子,终于破土而出,迎来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丰收。
清晨,当初升的阳光洒向城东那片被高墙和能量屏障保护的“希望田野”时,所有人都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
曾经需要小心翼翼耕种、产量仅能糊口的土地上,此刻翻滚着金灿灿的、穗粒饱满的新型谷物!这些由周教授团队利用有限的旧时代种子库,结合对静默区边缘顽强植物的基因筛选、并辅以琳琳等控温型异能者在关键生长期进行微环境调节而培育出的第一代“新城一号”抗逆高产作物,迎来了历史性的收割!
收割机的轰鸣声取代了往日的寂静,饱满的谷粒如瀑布般涌入粮仓。经过初步测算,亩产达到了旧时代平均水平的一点五倍!这意味着,只要守住这片土地,新生之城将首次实现基础口粮的自给自足!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全城。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夜担惊受怕的农工们,抱着沉甸甸的谷穗,激动得热泪盈眶。粮食,是生存的根基,这场丰收,比任何一场战斗的胜利都更让人感到踏实和充满希望。
几乎在同一时间,位于地下深处的“能源中枢”也传来了捷报。经过周教授团队夜以继日的调试和优化,那台基于晶核不稳定能量特性的小型化发电机原型机——“烛龙一号”,成功实现了连续七十二小时无故障稳定并网发电!
虽然功率仅能供应内城核心区的生活和部分关键工厂的运转,但它标志着新生之城在能源供应上,摆脱了完全依赖危险的外部搜刮和不可再生的旧时代燃料储备,迈出了能源独立的关键一步。夜晚,内城街道上,久违的、稳定的灯火通明,驱散了末世的黑暗,也照亮了人们心中的阴霾。
更令人欣慰的是城市内部的变化。随着“安居工程”标准化安置房的交付越来越多,数万移民和原有住房困难户搬进了宽敞、坚固、拥有独立卫浴的新家。
张明主导的行政改革初见成效,新的贡献点制度运行良好,分配趋于公平透明,贪污渎职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市场上,虽然物资依旧紧俏,但价格稳定,黑市晶核交易在铁腕打击和正面引导下大幅萎缩。
街道上,行人脸上不再是麻木和惶恐,多了几分踏实和对未来的期盼。孩子们甚至在新建的小广场上追逐嬉戏。一种久违的、名为“正常生活”的气息,开始在这片废墟之上弥漫开来。
面对这来之不易的成果,林逸决定,举行一场全城范围的、简朴而热烈的“丰收暨英烈纪念日”庆典。
庆典在中央广场举行。没有奢华的布置,但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广场中央,矗立着刻有所有为新城牺牲者名字的纪念碑,包括刚刚逝去的“回声”小队全体成员。
林逸亲自为在农业增产、能源突破、医疗救护、英勇作战等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和团队颁发了勋章和丰厚的贡献点奖励。当周教授、琳琳、老王工头等人上台领奖时,台下爆发出雷鸣般的、发自内心的掌声和欢呼。
庆典的气氛在粮食与能源的双重捷报中达到了顶点。中央广场上,人头攒动,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久违的、发自内心的喜悦与自豪。授勋仪式结束,当人们还沉浸在对英雄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憧憬中时,林逸大步走上了高台。全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他身上。
他并没有立刻说话,而是用锐利如鹰隼的目光,缓缓扫过台下每一张面孔——农民粗糙的脸上带着收获的喜悦,工人沾满油污的手还在鼓掌,士兵挺直了脊梁,那些失去亲人的家属眼中含着泪光却带着希望。
寂静笼罩了广场,只有风声和林逸通过扩音器传来的、深沉而充满力量的呼吸声。
“同胞们!战士们!新城的公民们!”
他的声音如同炸雷,劈开了欢庆的喧嚣,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今天,我们站在这里!站在这片我们用鲜血和汗水浇灌的土地上!站在我们亲手从废墟和绝望中建立起来的家园里!”
“我们,凭什么站在这里?!”
他猛然伸手指向远方高耸的城墙。
“是凭那道墙吗?!不!是凭城墙之下,埋葬着的我们英雄的骸骨!是凭‘锁喉’高地每一寸被鲜血染红的土壤!是凭‘回声’小队,用他们年轻的生命,为我们换来的警告和时间!”
人群寂静无声,所有人的思绪都被拉回了那些惨烈的牺牲,空气中弥漫起悲壮的气息。
“今天,我们收获了什么?!”
他的声音陡然拔高,充满激昂的力量。
“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金黄的谷物!不仅仅是稳定的电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末日堡垒建造大师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末日堡垒建造大师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