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Xiv上的那篇论文,如同一块被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的已不仅仅是涟漪,而是席卷全球物理学界的海啸。然而,与任何足以颠覆范式的科学革命一样,赞誉的浪涛有多高,质疑的礁石就有多坚硬。在最初的震惊与狂热过后,冷静下来的科学共同体,尤其是那些身处旧范式堡垒中心的学者们,开始以审视甚至挑剔的目光,仔细检视这篇论文的每一个细节,一场席卷全球学术界的激烈论战就此拉开序幕。
欧洲,瑞士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
理论部主任,荷兰裔物理学家范德卡佩伦教授,一位以其对标准模型的精确检验而享誉学界的学者,在他那间可以眺望阿尔卑斯山雪峰的办公室里,组织了一场内部研讨会。与会的多是CERN内部资深的实验和理论物理学家。
“先生们,女士们,”范德卡佩伦的声音带着莱茵河畔特有的冷静与精确,“我们必须以最审慎的态度来对待这篇来自中国的论文。它的结论过于惊人,因此,它需要承担的证据责任也无比沉重。”
他调出了论文中关于“天弦”系统探测到的地月关联信号图。
“看这里,”他用激光笔指着那两道近乎完美的同步脉冲,“信号的信噪比确实很高,时间同步性也极佳。但是!”他加重了语气,“我们必须要问,这套‘天弦’系统本身的校准是否绝对可靠?两个远隔地月的探测器,其时间同步的精度如何保证?是否存在某种未知的、同时影响地月两地的系统性误差,比如某种极其微弱但高度相干的宇宙射线爆发,或者是我们尚未认知的太阳风与地球磁场相互作用产生的特定电磁脉冲,被误判为时空信号?”
一位负责LHC(大型强子对撞机)探测器时间同步系统的专家皱紧了眉头:“跨洲际的时间同步我们已经能做到纳秒级,但跨越地月空间,并且要保证在毫秒甚至微秒级别的绝对同步,这里面的技术挑战是巨大的。论文中提到了使用量子纠缠钟进行同步,但这本身也是一项前沿且可能存在未知误差的技术。”
另一位资深理论家补充道,语气中带着一丝欧洲学派的优越感:“而且,他们的理论框架——‘时空量子谐振’,听起来更像是一个漂亮的比喻,而非严谨的数学物理模型。它如何与广义相对论的平滑时空背景相容?如何与量子场论的重整化程序自洽?论文中给出的数学描述过于简化,更像是一个唯象模型,缺乏深刻的第一性原理推导。我们CERN追求的是在粒子对撞的废墟中寻找上帝的密码,而他们,似乎想直接聆听上帝的低语?这太……哲学化了。”
会场内响起一阵压抑的笑声和附和的低语。保守派的意见在这里占据了上风:数据可能有问题,理论更像科幻。
美国,加州,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SLAC)。
一场气氛更加激烈的辩论正在咖啡厅进行。以直言不讳着称的实验物理学家,理查德·莫里斯教授,正挥舞着手中的打印稿,他的脸红得像他的胡须。
“狗屁!这都是狗屁!”他几乎是在咆哮,引得周围的研究生们纷纷侧目,“什么‘时空谐振子’,什么‘宇宙的琴弦’!这根本就不是物理学,这是神秘主义!是新时代的宗教!”
他猛地灌了一口黑咖啡,继续开火:“你们看到他们是怎么处理数据的吗?他们用了‘伏羲’AI进行实时分析和滤波!一个黑箱的、我们完全不了解其内部运作机制的人工智能,去处理可能决定物理学未来的数据?谁知道它是不是在数据里‘过度拟合’出了他们想要看到的模式?或者更糟,它本身的设计偏见就引导它得出了这个结论!”
莫里斯的话代表了一部分极端质疑者的声音,他们将矛头指向了星火独特的技术手段,认为其“不够透明”,“不可重复”。
然而,坐在他对面的一位年轻的女理论物理学家,埃琳娜·瓦格斯,却持有不同看法。她冷静地反驳:“理查德,愤怒不能代替论证。我仔细检查了他们公开的数据处理流程和滤波器参数。至少在公开的部分,是符合常规物理数据分析规范的。至于‘伏羲’AI,我们不能因为它先进且不为我们所掌握,就断定它有问题。这更像是……嗯,‘技术嫉妒’?”
她顿了顿,继续道:“而且,我认为他们的理论方向很有启发性。我们一直在试图用粒子去填充时空,但也许时空本身才是更基本的存在。‘时空量子谐振’或许表述上还不完善,但它指出的方向,可能正是我们几十年来在统一道路上停滞不前的原因所在!”
两种观点在咖啡厅里激烈碰撞,谁也说服不了谁,生动地体现了学界内部深刻的分裂。
网络与社交媒体:大众的狂欢与迷惘。
在专业圈子之外,公众领域的讨论则更加纷乱嘈杂。
知乎、微博等中文平台上,充满了民族自豪感的欢呼与对何月山的个人崇拜,但也夹杂着一些受过基础科学教育的网友的理性探讨:“这到底是不是真的?有没有大佬能出来科普一下,如果这是真的,对我们普通人生活有啥影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重生后我靠国贡系统封神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重生后我靠国贡系统封神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