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风像无数把小刀子,刮在唐古拉山口的冰川上,发出呜咽般的声响。林栋戴着双层手套,指尖依然冻得发木,却紧紧攥着传感器的新布套——蓝白相间的尼龙布上绣着蛛网般的冰裂纹,银线勾勒的裂缝里嵌着细小的羽绒,风一吹就鼓起,像冰川表面正在呼吸的冰泡。
“海拔5231米,气温-32℃,”姜小龙举着温度计的手在发抖,睫毛上结着层白霜,“栋哥,这鬼地方连钢钉都能冻脆,咱的传感器真能扛住?”他指着远处冰崖上悬挂的冰棱,像把把倒插的利剑,“昨天科考队的进口设备刚坏了两台,液晶屏全冻裂了。”
林栋把布套往传感器上套,冰裂纹的针脚恰好护住接口处的缝隙。“这尼龙布是江慧玲托冰川站的朋友带的,”他呵出的白气在布套上凝成霜花,又迅速被风扫落,“里面加了北极狐的绒毛,薛奶奶用雪湖的蜂蜡浸过三遍,防水防冻,比冲锋衣的面料还结实。你看这冰裂纹的走向,和真冰川的裂隙完全一致,能分散风力,不会被狂风吹变形。”
袁姗姗蹲在冰面上,往布套的夹层里塞着什么。她的防寒靴上绑着冰爪,每动一下都发出“咯吱”的声响。“这是晒干的红景天,”她举起一小束褐色的草根,带着股清苦的药味,“薛奶奶说高原的药材能镇邪,塞在里面既能给传感器‘补气’,又能防冰川里的微生物附着。你看这冰纹的交叉点,我用了五彩色线,像不像经幡的颜色?科考队的李教授说这颜色在冰川上最醒目,万一设备被雪埋了,老远就能看见。”
冰川深处传来“咔嚓”的断裂声,李教授带着两名队员踩着冰镐过来,冰爪在冰面上凿出密密麻麻的小坑。“前面的冰缝扩大了,”他指着布套上的冰裂纹,忽然笑了,“你们这布套绣得比卫星图还准,刚才无人机航拍,发现它的冰纹走向和新裂开的冰缝完全重合,简直神了。”
林栋调出手机里的冰川数据,布套的冰裂纹图案果然与三维扫描图的误差不超过0.5米。“是江慧玲用南大天文台的遥感数据校准的,”他指着布套边缘的细小刻度,“每道冰纹都对应着实际的冰川流速——红色线代表每年流动超过5米的区域,蓝色线是稳定区,传感器会自动避开危险区域。”
李教授忽然指着布套底部的小钩子:“这是干什么用的?”袁姗姗笑着演示,把钩子挂在冰缝边缘的岩钉上,布套立刻像片展开的冰叶,牢牢贴在冰面上:“这是‘锚定’的关键!冰川会缓慢移动,钩子能跟着冰面的变化调整角度,不会被冰缝扯断。薛奶奶说就像老渔民的锚,能在流动的水里稳住船。”
午后的暴风雪来得猝不及防,铅灰色的雪幕瞬间吞噬了冰川,能见度不足三米。林栋他们躲在雪窝里临时搭的避难帐篷里,看着传感器的布套自动切换模式——冰裂纹的银线突然亮起荧光,像冰缝里渗出的极光,尼龙布表面的蜂蜡层融化又迅速凝固,形成层透明的冰壳,把设备裹得严严实实。
“低温预警启动了!”姜小龙扒着帐篷的雪帘往外看,呼出的白气在帐篷内壁凝成冰珠,“江学姐说这布套里的羽绒是‘智能填充’,遇冷会膨胀三倍,像给传感器穿了件羽绒铠甲。你看那五彩色线,居然在发热!”
林栋凑过去细看,发现色线里嵌着极细的铜丝——是王铁匠用废电缆里的铜芯抽的,能吸收微弱的光能发热。“这是薛奶奶的主意,”袁姗姗往保温壶里倒着热姜茶,“说冰川的紫外线强,铜丝能把光能转成热能,哪怕埋在雪底下,也能保持内部温度在-5℃以上,够传感器正常工作。刚才测了下,布套里的温度比外面高27℃!”
李教授正在调试卫星电话,闻言竖起大拇指:“你们这布套比我们的保温箱还管用。去年冬天,我们在慕士塔格冰川丢了三台设备,全是被冻坏的,要是早有这经幡套子,也不用白损失几十万。”他指着布套内侧的防水膜,“这上面印的是不是冰川等高线?我看着像地形图。”
袁姗姗点头:“是江慧玲根据最新的测绘数据印的,万一设备被雪埋了,顺着等高线能找到最近的避难所。你看这膜的边缘,用了热融胶,低温下会自动密封,雪水渗不进去。”
暴风雪停时,夕阳的余晖穿透云层,给冰川镀上了层诡异的粉紫色。林栋爬出雪窝,发现传感器的布套上积了层厚雪,荧光冰纹在暮色里像条发光的蛇,银线勾勒的冰裂纹与真冰缝完美重合,乍一看像冰川自己长出来的器官。他用冰镐轻轻敲掉积雪,尼龙布立刻露出干燥的纹理——蜂蜡层果然起了作用,连点水痕都没有。
“数据没断!”姜小龙举着平板电脑跑过来,屏幕上的冰川温度、流速、厚度数据像条平稳的线,“李教授说这组实时数据太珍贵了,能填补冬季冰川监测的空白。江学姐的算法把暴风雪造成的干扰全过滤掉了,误差控制在0.1℃以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80后的我猝死重生1997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80后的我猝死重生1997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