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的潘家园旧货市场像被打翻的百宝箱,晨光里挤满了挑货的人。林栋拎着台二手相机走在人群中,机身的金属壳被磨得发亮——这是吴小燕从北航实验室借来的单反,据说能拍清古籍上0.1毫米的刻痕。他身后跟着江慧玲,浅蓝色的连衣裙裙摆沾着草屑,手里捧着台光谱仪的便携样机,黑色的仪器包上还贴着南京大学的校徽。
“慢点走,”江慧玲拽了拽他的衣角,“这机器娇贵得很,上次在实验室磕了下,校准值就偏了0.3纳米。”她低头看了眼仪器屏幕,绿光里跳动的数值稳定在550nm,“还好,没被你晃坏。”
林栋停下脚步,帮她把仪器包的背带紧了紧。市场深处传来袁姗姗的笑声,穿白衬衫的姑娘正蹲在个摊位前,手里举着本线装书跟老板讨价还价,阳光透过她的发梢落在泛黄的书页上,像撒了把金粉。刘宇站在旁边,手里捏着个放大镜,对着枚“茅台老酒标”仔细端详,眼镜片反射着光斑,神情专注得像在解物理题。
“你们可来了!”袁姗姗冲他们招手,把手里的书递过来,是本民国版的《酒经》,扉页上印着“1937年版”的字样,“老板说这书里记载了二十多种酿酒古法,正好能给吴小燕的识别系统当参考数据。”
老板是个留着山羊胡的老头,瞅着江慧玲手里的光谱仪直乐:“小姑娘拿的这是啥?比我的放大镜还厉害?”
“能看纸的年份。”江慧玲笑着打开仪器,对准《酒经》的内页,屏幕上立刻跳出串数据,“这纸含72%的桑皮纤维,应该是抗战前的产物,和扉页的年份对得上。”
老头眼睛一亮,赶紧从箱子里翻出个布满灰尘的酒坛:“帮我看看这个!说是光绪年间的,我总觉得像仿的。”坛口的泥封已经开裂,隐约能闻到淡淡的酒香。
林栋举起相机,镜头对准泥封上模糊的印章。吴小燕设计的拍摄程序自动启动,屏幕上的图像被分割成无数个小格子,每个格子都在闪烁着绿色的识别框。“别动,”他轻声说,“正在提取纹理特征。”
刘宇凑过来看相机屏幕,忽然指着其中个格子:“这印章的篆字有磨损,但是‘茅台’两个字的笔锋和博物馆资料里的一致。”他掏出手机,调出存在里面的老酒标照片,“你看这笔画转折的角度,误差不超过3度,符合清代官印的规范。”
袁姗姗的手指在《酒经》上轻轻划过,忽然指着某段文字:“这里写着‘茅台取赤水河之水,端午踩曲,重阳下沙’,和现在的工艺一样呢。”她抬头时,阳光刚好落在她脸上,“吴小燕说要做‘酿酒工艺溯源系统’,把这些古法和现代数据连起来,肯定很有意思。”
江慧玲调试着光谱仪,把探测头对准酒坛的陶土:“陶土的成分里有钛元素,含量和清代官窑的样本吻合。”她忽然笑了,“没想到学物理还能帮人鉴宝,早知道当年就不该总逃历史课。”
老头听得直点头,非要把那坛酒塞给他们:“算我谢礼!你们这机器比专家还准,我这摊子以后就靠你们了!”他往林栋手里塞了张名片,“下周有批新收的老账本,记着茅台的供销记录,你们来看看?”
离开摊位时,袁姗姗抱着《酒经》走在中间,江慧玲和林栋分拎着仪器,刘宇则捧着那坛酒,像捧着件稀世珍宝。市场的喧嚣被抛在身后,晨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地上织出张晃动的网,把五个人的影子缠在一起。
“前面有卖豌豆黄的,”袁姗姗忽然停下脚步,指着不远处的小摊,“我请客,就当庆祝咱们的‘潘家园鉴宝小分队’首战告捷。”
小摊子的玻璃柜里摆着切成小块的豌豆黄,嫩黄的颜色像刚酿好的米酒。林栋掏钱时,手机忽然震动起来,是汪子豪发来的短信:“茅台股价突破25元了!张总刚打赏了五千块,说系统预警太及时!”
“涨了?”江慧玲探过头来看,嘴角沾着点豌豆黄的碎屑,“我说什么来着,好东西总会发光的,就像这豌豆黄,看着普通,吃着才知道好。”
刘宇掏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在上面画了个简单的公式:“按现在的涨幅,年底目标价30元可期。”他忽然压低声音,“我爸说券商在调研时提到,茅台要推出年份酒,定价会比普通款高50%,这是个大利好。”
吴小燕的电话恰在此时打进来,背景里是服务器的嗡鸣声:“你们在哪儿呢?我把‘老酒识别系统’的beta版做好了,上传到北航的服务器了,输入参数就能用!”她的声音带着兴奋,“刚才测试了下,识别准确率91%,比人工鉴定快十倍!”
“在潘家园,”林栋举着手机绕到树后,信号顿时清晰了些,“刚帮个老板鉴定了坛老酒,光谱数据和你的模型匹配度很高。对了,江慧玲说可以加个‘陶土成分分析’模块,她提供算法。”
“太好了!”吴小燕的声音在听筒里发颤,“袁姗姗的古籍资料、江慧玲的光学数据、刘宇的历史考据、你的图像识别……咱们这系统能申请专利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80后的我猝死重生1997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80后的我猝死重生1997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