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更新!)
(有人催更,就来更新啦!)
回江城倒计时1天,凌默的生活依旧规律得像上了发条。
上午去图书馆查阅资料,下午码字或处理演唱会最后的细节对接,宋怡也会打着汇报的幌子,每晚向他电话汇报!
但日程表上还有一项固定的安排——去法学系王老师那里交流学习,虽然要走了,不一定能够有机会参加全国法律竞赛,不过这不影响他的学习。
他还记得,前几天第一次单独去王老师办公室时,心里若有若无的忐忑和期待。
王老师是位年近五十、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的老教授,鼻梁上架着一副金丝边眼镜,镜片后的目光锐利而审慎。
他起初对李老师极力推荐的这位“文学系天才”抱有几分怀疑,法律毕竟是一门需要系统训练和深厚积累的学科,仅凭一两次课堂上的灵光乍现,能否经得起深入推敲?
然而,这种怀疑在凌默坐下不到十分钟后,就开始冰消瓦解。
王老师习惯性地从基础理论切入,抛出了一个关于“格式条款效力”的经典案例。
凌默的特长不在于繁琐复杂的法律理论,而在于视野和思维方式,所以他并没有急于给出结论,而是先梳理了案件的核心法律关系,然后才不疾不徐地分析。
他逻辑链条清晰,更让王老师惊讶的是,凌默的分析并未停留在法条本身,
而是进一步探讨了立法本意和司法实践中对“公平原则”的把握尺度,视角之老辣,完全不像一个门外汉。
随着交流的深入,王老师的问题开始触及更前沿、更复杂的领域,从人工智能生成物的着作权归属,到数据跨境流动中的法律冲突,甚至是一些他正在研究的、尚无定论的学术难题。
凌默的应对虽然偶有停顿,需要时间组织语言,但他总能迅速抓住问题的核心,并提出极具启发性的观点。
他的思路天马行空,却又总能巧妙地落回到法律框架之内,那种跨越学科壁垒的视野和洞察力,让王老师屡屡感到惊艳。
“阿牛啊,”
一次深入的讨论后,王老师难得地摘下眼镜,揉了揉眉心,语气中充满了感慨和不可思议,
“你真的没系统学过法律?
你这脑子,不学法律简直是浪费!
很多我们专业学生钻了牛角尖都绕不出来的问题,你三言两语就能点破关键。
你这视野和思维方式,太独特了!”
凌默只是谦逊地笑了笑:
“王老师您过奖了。
我只是平时杂书看得多,喜欢胡思乱想,恰好有些想法能和您讨论而已。”
“胡思乱想?”
王老师摇摇头,重新戴上眼镜,目光灼灼,
“你这可不是胡思乱想。
这是天赋,是难得的法律直觉和逻辑思辨能力。
这次竞赛,我对你更有信心了。
好好准备,说不定真能给我们学校带来惊喜。”
除了在办公室探讨,凌默也会去听王老师给研究生开的小范围研讨课。
他通常选择角落的位置,安静地听,很少主动发言,但每当王老师将目光投向他,征询他的看法时,他简短的点评总能切中要害,引得在场的研究生们侧目不已。
渐渐地,法学系的几位研究生都认识了这位神秘的“编外同学”,私下里议论纷纷,好奇他的来历。
在这密集的学术碰撞间隙,凌默的生活也有其他的涟漪。
和苏青青的演唱会对接也进入了最后阶段。
沟通中,苏青青敏锐地察觉到他言语间偶尔会带出一些严谨的逻辑术语,她开玩笑问:
“凌大才子,你最近是不是偷偷辅修法律了?说话感觉更有条理了。”
凌默打了个哈哈,将话题引回了舞台效果的设计上。
当然,还有和苏晓的短信交流。
通常是在夜晚,凌默结束一天忙碌,回到公寓后。
苏晓会分享她练习轮滑的趣事,或者对某个法律知识点的新理解,言语间充满了活力。
凌默的回复依旧简洁,但多了几分耐心和不易察觉的促狭。
苏晓:“报告!今天尝试了下速滑,差点飞出去,幸好抱住了柱子(尴尬)”
凌默:“看来柱子比我有用。”
苏晓:“……(气鼓鼓表情)下次让你见识下我抱柱……不,抱轮滑鞋逃跑的速度!”
凌默:“期待。
记得找根结实的柱子。”
这种轻松的氛围,恰到好处地中和了与王老师进行高强度学术探讨后的疲惫。
回家的前一天上午,凌默如约来到王老师办公室,却发现门开着,里面没人。
他正要离开,一位路过的学生告诉他王老师在活动室指导辩论队训练。
凌默寻了过去,轻轻推开门。
活动室里气氛热烈。
黑板上标注着他们讨论的主题:法大于情还是情大于法
王老师站在前方,眉头微蹙,看着场上正在自由辩论的队员们。
苏晓果然在列,她坐在反方情大于法一侧,神情专注,偶尔低头记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不露脸电台主播,全网都在找我!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不露脸电台主播,全网都在找我!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