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聚焦农业产业化,把‘粮袋子’变成‘钱袋子’。”李泽岚的手指先落在地图东部的种植区,“张北的玉米、马铃薯品质好,尤其是马铃薯,淀粉含量高,适合做深加工。我想重点引进两家农业龙头企业:一家主攻玉米深加工,开发淀粉、糖浆、饲料等产品,把玉米从‘按斤卖’(一斤几毛钱)变成‘按吨卖’(一吨几千块);另一家做马铃薯深加工,除了传统的粉条、粉丝,还要开发薯片、薯泥等休闲食品,同时建一座5000吨的冷链仓储库,实现错峰上市,避免‘丰收贱卖’的问题。”
他顿了顿,又指向西部的坝上草原:“草原这边,重点扩大‘合作社+农户’模式。之前张北也有养羊合作社,但规模小、分散,没形成合力。我想整合现有合作社,成立‘坝上肉羊养殖联合社’,统一提供种羊、技术指导,统一对接销路,让农户从‘零散养’变成‘抱团养’。比如,联合社跟大型肉联厂签长期供货协议,农户按标准养羊,出栏时统一收购,比自己拉到市场卖,每只羊能多赚200块以上。”
马书记的笔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着,时不时点头:“这个思路接地气,既解决了农产品‘卖难’的问题,又能提高附加值。不过有个问题要注意:引进企业不能‘饥不择食’,一定要选有实力、讲信誉的龙头企业,最好是省内有成功案例的,避免出现‘企业跑路、农户受损’的情况。另外,合作社要坚持‘农户自愿加入’,不能搞行政命令‘一刀切’。”
“您放心,我已经让周处长帮我筛选了三家省内的农业龙头企业——两家做粮食深加工,一家做畜禽养殖加工,都是有十年以上经验的。等我到张北报到后,就带队去企业实地考察,看他们的生产线、合作模式,还要跟他们合作过的农户聊聊,确保企业靠谱。合作社这边,打算先选两个村做试点,试点成功后再逐步推广,让农户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主动加入。”李泽岚详细回应,这些细节他早已在心里盘算过多次。
“好,这个考虑很周全。”马书记满意地点头,“第二步呢?”
“第二步,抓基础设施升级,为产业发展‘铺路搭桥’。”李泽岚的手指在地图上的乡镇之间划了几条线,“‘三年大变样’里有农村道路、水利的专项资金,我想重点用在两个方面:一是道路硬化拓宽,重点修三条路——东部种植区到县城的‘农产品运输专线’,西部草原到县城的‘肉羊运输专线’,还有连接县城和高速口的‘物流通道’,解决农产品‘运输难、成本高’的问题;二是水利设施修复,东部种植区有不少老旧灌溉渠,年久失修,旱季浇地难,打算修复10条老旧渠,新建2条引水渠,再建5座小型蓄水池,确保灌溉用水。”
他补充道:“基础设施不仅要建,还要管。道路修好后,会明确乡镇的管护责任,避免‘重建轻管’;水利设施会交给村集体管理,农户按用水量缴纳少量管护费,保证设施长期能用。”
“专项资金要用在刀刃上。”马书记叮嘱道,“修路修渠是民生工程,也是廉政工程。招投标过程一定要公开透明,全程接受纪检监察和群众监督,不能让‘豆腐渣工程’和‘腐败问题’坏了改革的名声。你年轻,要守住底线,每一笔资金的使用都要经得起检验。”
“我记住了,马书记。”李泽岚郑重点头,“到张北后,我会牵头成立‘基础设施建设监督小组’,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村民代表参与监督,从招投标到施工、验收,全程公开,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明处、用在实处。”
“第三步,抓干部作风转变,激活队伍‘战斗力’。”李泽岚的语气沉了沉,“产业要发展,基础要完善,最终靠的是干部队伍。张北的干部队伍整体是务实的,但部分干部存在‘三怕’:怕担责、怕出错、怕得罪人,导致很多好政策落不了地。我想在全县开展‘作风整顿年’活动,重点抓三件事:”
“一是‘下沉基层’常态化。要求县委班子成员每周至少用两天时间去村里蹲点,镇村干部每周至少三天在村工作,不能‘坐在办公室听汇报’,要‘走到田间地头听意见’。比如,我计划每周二定为‘县委书记接待日’,在县城和乡镇轮流坐班,直接听群众反映问题;每月选一个村,跟农户一起吃、一起干,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
“二是建立‘容错纠错机制’。明确哪些错能容、哪些错不能容,对干部在改革创新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只要不是违纪违法,就予以容错,消除干部‘不敢闯、不敢试’的顾虑。同时,对不作为、慢作为的干部,坚决问责,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导向。”
“三是选拔年轻干部‘挑担子’。从乡镇、县直部门选拔一批35岁以下、有基层经验、敢担当的年轻干部,安排到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等重点岗位锻炼,给他们压担子、交任务。比如,让年轻干部牵头负责合作社试点、企业对接等工作,在实践中成长,为干部队伍注入新活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从窑洞到省府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从窑洞到省府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