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岚手里的筷子顿了顿——这些事,赵东来从没跟他提过,既没邀功,也没摆架子,就这么默默办好了。他想起苏父之前说的“会转弯才走得远”,突然觉得自己之前的“硬刚”,其实是不懂借力,总想着“自己把事扛了”,却忘了班子协作的意义。
“书记,谢谢您。”李泽岚的声音有点沙哑,“之前我太急了,没跟您好好沟通,还差点耽误了补偿纠纷的解决。”
“不用谢,咱们是搭档,本来就该互相补台。”赵东来笑了笑,夹起一筷子酸豆角,“你懂农户,我懂政策,咱们俩一起干,才能把阳山的事办好。就像这碗米粉,光有米粉不行,还得有鸡蛋、有辣椒,搭配着才好吃。”
老林在旁边笑着附和:“可不是嘛!自从您俩搭档,咱们镇里的干部都觉得有干劲了。之前陈卫国在任时,大家都不敢干事,怕得罪人;现在倒好,每天都想着怎么把高标准农田建好,怎么帮农户多挣钱。”
吃完米粉,三人开车去了加工集中区的工地。刚到门口,就看见李大爷戴着顶红色的安全帽,正坐在值班室里登记进出车辆。他穿着件深蓝色的工装,胸前别着个“值班人员”的牌子,看见他们过来,连忙站起身,脸上的皱纹笑成了花。
“李县长、赵书记,你们来啦!”李大爷的声音有点激动,“这活儿好,不累,还能照看家里的田。上个月发了两千五的工资,我给老婆子买了件新棉袄,她高兴得一宿没睡好。”
“大爷,活儿还习惯不?要是觉得累,就跟镇里说,咱们再调整。”李泽岚走过去,拍了拍李大爷的肩膀,注意到他手里的登记本记得工工整整,每辆车的进出时间、司机姓名都写得清清楚楚。
“习惯!咋不习惯?”李大爷指着远处的工地,“你看,那几台挖掘机正在砌围墙,再过两个月,加工集中区就能建成了,到时候咱们的西洋菜、阳山鸡都能在这里加工,卖个好价钱。赵书记还跟我说,以后加工集中区盈利了,咱们农户也能入股分红,这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
赵东来笑着补充:“大爷,您放心,咱们搞产业不是为了面子,是为了让老百姓得实惠。以后加工集中区建成了,不仅能解决就业,还能带动周边的餐馆、小卖部一起发展,让咱们李家庄变成‘产业村’。”
李大爷听得眼睛发亮,连连点头:“好!好!我一定好好干,不给咱们县长、书记丢脸。”
离开值班室,三人沿着工地的临时便道往前走。挖掘机正在平整土地,轰鸣声震耳欲聋;工人们戴着安全帽,忙着绑扎钢筋;远处的围墙已经砌了一半,上面画着阳山的地图,标注着高标准农田、养殖合作社、加工集中区的位置,旁边写着“阳山产业振兴蓝图”。
“书记,您看,那边就是老张家的养鸡棚旧址。”李泽岚指着不远处的一片空地,“我们已经选好了新址,离水源近,还避开了施工区,下周就能开始搭建新棚。老张家的搬迁费也已经打到他的账户上了,他昨天给我打电话,说要请我吃顿农家饭。”
“农家饭可以吃,但不能让他破费。”赵东来笑着说,“咱们当干部的,要跟农户打成一片,但不能占农户的便宜。等新棚搭建好了,咱们一起去看看,顺便帮他出出主意,怎么把养鸡棚的规模扩大。”
下午回到县委,两人直接去了会议室,农业局、统计局、财政局的负责人已经在等着了。桌上摆着厚厚的一叠材料:高标准农田的测产报告、阳山鸡的销售台账、加工集中区的建设进度表、补偿纠纷的解决情况汇总。
“咱们今天把汇报材料再顺一遍,每个数据都要核对清楚,每个案例都要真实可查。”赵东来坐在主位上,手里拿着支红色的笔,“农业局先说说高标准农田的情况,亩均增产两成三,这个数据有没有依据?能不能提供农户的签字确认表?”
农业局局长老张连忙站起来,手里拿着一叠表格:“书记、县长,这个数据绝对真实。我们不仅有省农科院的测产报告,还有每个农户的签字确认表。比如江英镇的王建国,他家两亩地,去年收了两千斤西洋菜,今年收了两千四百六十斤,增产四百六十斤,他自己也签了字。”
“好,这个数据可以用。”赵东来在笔记本上记了一笔,“统计局再说说阳山鸡的销售情况,上个月卖了五千两百多只,主要销往哪里?有没有长期合作的经销商?”
统计局局长李梅翻开台账:“主要销往清远、广州、深圳等地,其中广州的一家超市跟咱们签了长期合作协议,每月固定采购两千只。另外,咱们还在淘宝上开了个店铺,上个月线上销售了八百多只,虽然量不多,但口碑不错,很多客户都给了好评。”
“线上销售是个好方向。”李泽岚插了一句,“我跟老周聊了,他想请人做直播带货,让更多人知道咱们的阳山鸡。不过现在缺个懂运营的人,要是能从县里找个年轻人培训一下,说不定能打开更大的市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从窑洞到省府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从窑洞到省府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