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坡村牛棚事件后的第二天,李泽岚坐在办公室里,指尖反复摩挲着那份被圈改得密密麻麻的《民生与产业协同方案》,眉头始终没松开。桌上的搪瓷杯里,茶水凉了又热,热了又凉——张卫国昨天在饭桌上的话,还有老林那僵住的笑容,像根刺扎在他心里。
“李书记,党委会的通知已经发下去了,下午三点在小会议室开,张乡长和其他党委委员都回复说能到。”乡办公室主任敲门进来,递过一份签到表,“您看还有什么要补充的?”
李泽岚抬头,眼神比昨天沉了些:“把去年薯条厂带动农户增收的数据、今年种薯户的帮扶名单,还有各村低保户的就业意愿调查,都打印出来,每个委员发一份。”
办公室主任刚走,苏晴的电话就打了过来:“昨天跟你说的‘过渡补贴’,我问了我爸,县里有‘产业转型民生衔接’的政策,可以申请专项补贴,给想种薯的低保户设半年过渡期,过渡期内低保和种薯收益都能享,你可以在党委会上提提。”
李泽岚握着手机,心里却没多少波澜:“我知道了,但张乡长那边……恐怕不会同意。他现在满脑子都是‘民生归民生,产业归产业’,连老林想种薯都要卡‘低保审核’,这个过渡补贴,他大概率会以‘不符合常规’为由反对。”
“那你打算怎么办?”苏晴的声音里带着担忧,“总不能一直跟他耗着,辛普劳的专家下周就来了,种薯基地的考察路线还得乡里配合定,要是你们俩还没达成一致,会影响进度的。”
李泽岚沉默了几秒,目光落在墙上的“青石乡产业发展规划图”上——图上用红笔标着未来三年要扩建的种薯基地、要建的薯条深加工车间,还有要对接的电商渠道,这些都是他的“未来规划”,容不得半点掣肘。
“下午开党委会,我想把这事摆到台面上。”李泽岚的声音比平时冷了些,“要是他还是坚持‘拆分开’,那以后民生和产业的工作,就按党委会的决议来分工——我牵头产业和种薯户帮扶,他负责纯农户的基础民生,各管一摊,互不干涉。这样至少能保证我的规划不受影响,也免得天天因为‘规矩’吵,影响班子团结。”
苏晴听出了他话里的意思——这不是“分工”,是“孤立”。她连忙劝:“你别太急,党委会上先提过渡补贴的方案,看看其他委员的态度,说不定张乡长会松口。要是直接搞‘各管一摊’,反而会让他觉得你在针对他,以后矛盾只会更僵。”
“我已经想好了。”李泽岚打断她,语气里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我不是要针对他,是不想再内耗。青石乡的时间不等人,种薯户开春就要备种,辛普劳的合作也不能拖,我没时间跟他慢慢磨。”
挂了电话,李泽岚把《民生与产业协同方案》里“协同”的部分划掉,重新改成“分工推进”,又在旁边标注“党委会审议事项”。他知道这么做有点“强硬”,甚至可能被人说“搞小圈子”,但他更清楚——要是不尽快把张卫国的“掣肘”挡在产业之外,他的规划只会一次次被打断,最后耽误的是整个青石乡的发展。
下午三点,党委会准时开始。张卫国坐在李泽岚对面,手里拿着民生走访笔记,脸上没什么表情。李泽岚先讲了薯条厂的近期情况,又提了辛普劳专家考察的安排,最后才把话题引到“低保户种薯帮扶”上:“现在有不少低保户想种薯,但怕丢了低保,我提议申请县里的‘产业转型民生衔接’补贴,设半年过渡期,过渡期内低保照发,种薯收益归农户,这样能让更多老乡敢种薯、能挣钱。”
话音刚落,组织委员先开口:“我觉得可行,去年南湾村有几户低保户种薯后,年收入翻了倍,主动退出了低保,既减轻了乡里的民生压力,又带动了其他农户,是好事。”
宣传委员也附和:“对,还能借这个事宣传咱们乡的‘产业扶贫’,比单纯送补贴有意义多了。”
张卫国放下笔,抬头看向李泽岚,语气带着质疑:“按县里的政策,低保户的收入审核是按月来的,设半年过渡期,相当于‘违规发低保’,要是被县里查到,谁来担责任?还有,要是农户过了过渡期,又以‘种薯没挣钱’为由不退出低保,咱们怎么办?”
“政策里写了‘特殊情况可申请延期审核’,种薯是季节性产业,半年过渡期符合‘特殊情况’。”李泽岚拿出县里的政策文件,翻到相关条款,“至于退出问题,咱们可以跟农户签协议,提前讲清楚过渡期后的要求,再安排技术员跟踪指导,保证他们能种好薯、能挣钱,自然不会赖着低保。”
“协议能约束所有人?”张卫国追问,“要是有农户签了协议又反悔,你还能把他的低保取消?到时候闹到县里,还不是乡里的责任?我看这事太冒险,不如按常规来——想种薯就退出低保,想领低保就别种薯,清清楚楚,没人能挑出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从窑洞到省府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从窑洞到省府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