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翻开笔记本,把白天统计的水窖状况一一列出:全村 86 户,能用的水窖 62 口,其中 15 口存在不同程度的渗漏问题,9 户仍在饮用未经过滤的雨水,最远的村民挑水单程需要两小时。这些数字像小锤子,一下下敲在心上。修路时总说 “要致富先修路”,现在才明白,没有水,修再好的路也种不出庄稼,引不来产业,过不上好日子。
夜深人静时,我蹲在村委会的水窖旁,月光顺着窖口的缝隙洒下去,在水面映出细碎的光斑,像撒了把星星。水滴坠落的声响在空窖里回荡,清晰得像是大地的心跳。我想起白天看到的景象:孩子们用浑浊的水洗脸时认真的模样,主妇们把洗菜水反复利用的仔细,老人们望着天空期盼降雨的虔诚。这些画面让 “打井” 两个字在笔记本上愈发清晰,笔尖划过纸页时,力道大得几乎要戳破纸背。
指尖抚过粗糙的窖壁,那些夯实的黄土里藏着多少代人的生存智慧与无奈。现在路通了,运输打井设备的难题解决了;民心齐了,村民们愿意跟着干的底气也足了。我在笔记本上重重写下:“水窖是过去的希望,水井是未来的依靠。”
月光下,新修的水泥路泛着淡淡的白光,像条银色的带子通向远方的黑暗。而那些散落在黄土坡上的水窖,像星星点点的灯塔,曾照亮过最艰难的岁月。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让这些古老的灯塔,被更稳定的水源替代,让每一户人家都能用上清澈的井水,让孩子们不用再喝带着泥沙的水,让主妇们不用再为一桶水奔波。这个念头在心里生根发芽,比任何规划蓝图都更坚定。
第二天一早,鸡叫头遍我就起来了。揣着笔记本和汇报材料,我踏上了去乡里的路。新修的水泥路上,早起的村民已经开始往镇上运农产品,三轮车驶过的声音轻快明亮,和以前的驴车吆喝声截然不同。我望着车后扬起的轻尘,心里清楚,这次民主生活会不仅要汇报修路的成果,更要把水窖里藏着的期盼和困难说清楚。这黄土坡上的路通了,但通向好日子的路,还需要清澈的水源来滋养,而我,就是那个要为他们引来活水的人。
客车在新修的路上平稳行驶,窗外的黄土坡在晨光中泛着温暖的色泽。我翻开笔记本,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记录和规划,心里充满了力量。民主生活会的会场在我脑海里渐渐清晰,我知道,那里将是我为李家坳争取更多希望的新起点。
喜欢从窑洞到省府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从窑洞到省府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