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之下,老年人的中气旋转速度较慢,导致血脉运行变缓,生命逐渐走向衰败,身体的各种功能也开始退化。中气实际上是由后天的脾气和先天的肾气(元气的一部分)共同组成的,它可以被看作是人体的本气。中气源自元气,又回归于元气,而元气则是能量、信息和物质的核心,就像宇宙中的黑洞一样,是个体重力场的中心。
俗话说,人活着全靠一口气,而人体运动的根本动力正是中气和元气。中气主要寄托在脾胃之中,如果中气虚弱,那么脾胃的运化功能就会变得迟缓,导致食欲不佳。同时,大小肠也属于脾胃消化系统的一部分,当中气衰弱时,它们的降机功能也会减弱,从而引发便秘等问题。
人体所患的几乎所有疾病,实际上都可以归结为人体自身的正气出现了问题。简单来说,导致疾病的原因虽然多种多样,但总的根源却只有一个。无论是人体的皮毛、肌肉、经脉、官窍,还是五脏六腑,只要其中有一处的阳气无法到达,就会引发疾病。而这个能够统摄所有疾病主要病因的阳气,其实是先天肾气和后天脾胃之气相互结合而形成的混元一气!
要想准确地区分其中哪个是中气、哪个是元气,确实并非易事。肾气又被称为元阳、命门真火,它是生命的根基和原动力。正如同《易经》中所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通俗来讲,就如同有了太阳才有了生命一样,阳气对于人体而言,就如同太阳对于地球的重要性。从养生和治病的实际经验来看:一旦出现阳痿的情况,就意味着身体已经生病了;而当阳气衰退时,病情就会变得危急;如果阳气完全丧失,那么生命也就走到了尽头。因此,拯救阳气、保护阳气、温暖阳气、滋养阳气以及疏通阳气,这些都是在任何时候都绝对不能忘记的事情。在治疗疾病和用药时,更是绝对不能伤害到阳气。所以古人说:“万病不治,求之于肾。”这里所说的“求之于肾”,实际上就是在拯救阳气。
我记得在阅读傅青主的着作时,有一段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讲述了如何治疗大出血之后的情况。原文是这样说的:“已亡之阴难以骤生,未亡之气所当急固。”这句话的意思是,大出血之后,损失的血液不能立刻重新生成,但是如果阴气进一步受损,导致阳气散失,那么这个人的生命就会面临终结的危险。因此,“已亡之血难以骤生,未亡之气所当急固”是治疗这种病症的关键要点。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胃气的问题。胃气通常也被称为中气,它与先天肾气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后天没有先天的滋养就无法生长,而先天没有后天的支持也难以立足。正如《内经》中所说:“五脏皆禀气于胃。”这就引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古人还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解释这种关系,他们把脾胃比作一个锅,而肾气则是锅底的火,这里的肾气实际上就是肾阳。因此,《易经》对于后天脾胃有着明确的记载:“至哉坤元,万物资生。”这意味着,脾胃作为人体后天之本,是万物生长的基础。就如同太阳是万物的起始一样,脾胃也是保证人体生生不息的关键脏器。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厚德载物”,这是对脾土的高度赞扬。
后世的治疗方法中,常常采用补中土以溉四旁的原则。通过调节中气的运转,使得五脏都能得到充分的滋养和保障,从而保住人体的元阳。一旦脾胃出现疾病,如果理中汤等常规方法无法奏效,就应该迅速使用四逆汤,这就是所谓的“补火生土”!因为中气受伤还可以救治,但如果肾气受到损伤,正如彭子益所说:“拔阳根,从根拔起”,那么生命就会走向终结。
综上所述,养生和治病的首要任务就是要重视脾胃和肾。脾肾是人身的两大根本,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将顾护这两个根本作为第一要务。明代张景岳所着的《景岳全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治病之时,假使汝错矣,宁可错以误补,不可失于误攻。误补犹可解救,误攻则噬脐莫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治疗疾病时,如果犯了错误,宁可错误地进行补益,也不能错误地进行攻伐。因为错误地进行补益还可以有解救的方法,而错误地进行攻伐则会让人追悔莫及。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位老先生在临床实践中一定经历过许多挫折和弯路,也一定犯过不少错误。毕竟,世界上各行各业都难以避免犯错,但唯独医生这个职业不能犯错,因为一旦犯错,付出的代价就是患者的生命。
因此,我们必须将以上几点铭记于心,时刻牢记,切不可遗忘。这就是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中医治病的原则是以人体的正气为主,以人本身为根本。无论何种疾病,人体正气强盛的,受到邪气侵袭后会从阳化热、化实;而人体正气虚弱的,则会从阴化寒、化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我的中医生涯之路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我的中医生涯之路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