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下的文昌,海风微凉。
一场盛大而无形的庆典,正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发酵。
社交媒体上,无数人用“天网纪元”这个词来定义他们正在经历的这一天。
新闻频道里,评论家们绞尽脑汁,试图寻找更华丽的词藻来形容这项工程的伟大。
但在这场全球狂欢的中心,奇迹的缔造者们,却选择了一种近乎于寂静的方式,来纪念这个属于他们的夜晚。
没有庆功的香槟,没有冗长的演讲。
何维只是和钱立群院士、李道宏院士、陆国兴副总,以及“天网”计划所有部门的核心成员,来到了那片他们再熟悉不过的海滩上。
这里是星辰的起点。
沙滩上,几堆篝火噼啪作响,橘红色的火光映照着一张张或年轻、或沧桑,却无一例外都写满了激动与疲惫的脸。
他们是工程师、是算法专家、是航天测控员,是这伟大奇迹背后,一颗颗沉默却坚韧的螺丝钉。
两年,七百多个日夜,六十次完美的发射。
他们将一个旁人眼中近乎于神话的构想,变成了覆盖全球的现实。
此刻,所有的压力都已卸下,他们终于可以像普通人一样,享受这片刻的安宁。
何维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给身边的陆国兴递过去一瓶啤酒。
老人笑着接过,浑浊的眼中倒映着火光,充满了感慨。
“何总,还记得吗?很多年前,在那个破旧的红星机械厂,我们为了一个五轴联动的加工中心,熬了多少个通宵。”陆国兴的声音有些哽咽,“那时候,我们仰望星空,想的是怎么让我们的国家,也能造出不输给别人的好东西。”
他顿了顿,抬起头,望向那片深邃、缀满了繁星的夜幕。
“可我从来没想过,有一天,我们能亲手把一片比这更璀璨的‘星空’,挂到天上去。”
他的话,让周围许多年轻的工程师都湿了眼眶。
他们中的很多人,加入红旗集团时,它已是庞然大物,未曾经历过那段筚路蓝缕的岁月。
但此刻,他们清晰地感受到了那份一脉相承的、名为“传承”的滚烫情感。
何维笑了笑,他没有沉浸在回忆中,而是拿出自己的【红魔·巅峰】手机,打开了一个从未对公众发布过的、代号为“星图”的内部应用。
“各位,”他站起身,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我们每天都在看着它的数据,调度着它的运行。但是,我想,直到今天,我们都没有真正地‘看见’过它。请大家打开手机屏幕。”
下一秒,奇迹发生了。
通过何维的指令,在场的人们手机屏幕上出现了一幅立体的星环影像。
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清楚地看见了。
那是一张覆盖了整个虚拟地球的、由无数条连接着光点的、纵横交错的蓝色数据流构成的天体晶格。
它像一个巨大的神经网络,包裹着整颗地球,每一个光点都代表着一颗正在高速飞行的“织女星”或“极星”卫星,每一道蓝色的数据流,都代表着一次正在发生的、跨越山海的连接。
它在缓缓地脉动着,每一次闪烁,都意味着百万字节的信息在天地之间奔流不息。
壮丽、精密、恢弘,充满了极致的工业美感与秩序感。
这不再是冰冷的数据,而是他们亲手创造的、可视化的、正在呼吸的奇迹。
在场的工程师们,都屏住了呼吸,眼神中充满了近乎于虔诚的震撼。“它真美。”一位年轻的女程序员喃喃自语,声音哽咽。
就在这时,何维手中的手机,突然轻轻震动了一下。
一个弹窗跳了出来,上面是一条来自“星图”应用后台的实时推送:“‘点亮天空’自发活动被触发,全球响应用户已超过一百万……五百万……一千万……”
何维抬起头,脸上露出一丝温和的笑意。
他知道,这是全世界的用户,在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来回应这份来自天空的馈赠。
仿佛是一种无需言语的默契,全球范围内,无数个城市开始了点亮天空活动。
从洛城到上海,从巴黎到里约热内卢,从刚果的村庄到喜马拉雅山脚下的帐篷……
无数人,走上阳台,来到街头,举起了他们手中的【红魔】手机,打开了闪光灯,对着深邃的夜空,无声地挥舞。
一个人的光很微弱,如同一只萤火虫。
但当数十亿个这样的光点,在同一时间,于地球的暗面亮起时,一幅前所未有的、令人永生难忘的画卷,便徐徐展开。
正在【天梯前哨站】执行任务的李道宏院士,通过舷窗看到了这一幕。
他看到,自己脚下那颗蔚蓝色的星球,原本被黑暗笼罩的大陆轮廓,此刻竟被无数微弱但坚定的光点所覆盖,勾勒出了一条璀璨的、流动的光之银河。
仿佛是地上的星河,在与天上的“天网”遥相呼应。
这不再是单纯的信号连接,而是一场跨越了种族、语言和国界的、属于全人类的情感共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重生1982工业黑科技制霸全球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重生1982工业黑科技制霸全球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