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啪嗒 ——”
速溶咖啡的焦苦味还萦绕在鼻尖,第十个印着 “蓝山风味” 的空纸杯划过一道弧线,精准落进不锈钢垃圾桶。桶底堆积的纸杯发出细碎的碰撞声,像是在为这漫漫长夜计数。苏念往后靠在办公椅上,指腹用力按在太阳穴上,能清晰摸到突突跳动的血管 —— 从傍晚六点到凌晨四点,她连轴转了十个小时,桌上的外卖盒还敞着,宫保鸡丁的油星早已凝固成浅褐色的膜,连热气都没剩一丝。
窗外,月色如洗,银辉透过百叶窗洒进实验室,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整栋科研楼早已陷入沉睡,只有这间实验室还亮着灯,电脑屏幕的蓝光映在苏念略显苍白的脸上,衬得那双布满血丝的眼睛愈发锐利,像藏着两把能剖开迷雾的刀。
“欲要看究竟,处处细留心。” 她低声念道,指尖在键盘上轻轻敲了敲。这句话是她读博时导师常挂在嘴边的,当时她只当是老生常谈,直到此刻对着近五年的电力事故报告熬到后半夜,才真正品出其中滋味。
屏幕上,五大块数据面板如铺开的星图,2019 年南方雪灾的线路坍塌、2020 年沿海台风引发的跳闸、2021 年夏季高温导致的设备烧毁、2022 年山区变电站的突发闪络、2023 年城市电网的绝缘子爆裂…… 每一条事故报告都标着刺眼的红色等级,一级死亡事故、二级设备损坏、三级供电中断,密密麻麻的条目滚动时,像极了医院急诊室里不断刷新的病危通知,看得人心里发紧。
她花了三个月打磨的 “隐患溯源算法” 正全速运转,右侧进度条爬到 99% 的瞬间,数据流突然像被按了分拣键,按 “事故类型”“发生地点”“气象条件”“设备型号” 拆分成十几类。杂乱的数字渐渐显露出规律:沿海事故多在梅雨季,内陆事故集中在冬季冻雨期,而所有事故里,有近八成的诱因指向同一个部件 —— 绝缘子。
“嗡!”
突然,屏幕中央跳出一个红色弹窗,加粗的宋体字像烧红的烙铁般扎眼 ——【绝缘子破损引发事故占比:79.8%】。
这个数字比她初步估算的高出近 20%,苏念的心脏猛地一缩,手指攥紧鼠标,指节泛白。她猛地拍桌而起,实木办公桌发出 “咚” 的闷响,身后的椅子因惯性向后滑去,滚轮在瓷砖地面上划出 “刺啦” 的刺耳声响,在寂静的实验室里格外突兀。
脑海里瞬间闪过去年南方某变电站的事故现场照片:几十根绝缘子碎成瓷片,高压线路瘫在地上,附近三个小区停了整整三天电,居民举着蜡烛在供电局门口抗议的画面还登了当地报纸。当时电力局给出的结论是 “突发恶劣天气”,可现在看来,那些绝缘子早有裂纹,只是没被发现而已!
“千丈之堤,溃于蚁穴。” 苏念盯着弹窗,低声重复着《韩非子》里的句子。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绝缘子裂纹,竟是藏在电力系统里的定时炸弹!
她迅速调出 2022 年山区变电站的检修报告,PDF 加载的瞬间,指尖在触控板上飞速滑动。检修人员在报告里写着 “绝缘子外观完好,无明显破损”,可她用放大镜功能放大附在后面的现场照片时,清晰看到绝缘子伞裙上有一道几不可见的细纹 —— 那道纹,最多 0.3 毫米。
“原来如此……” 她眯起眼,声音里带着恍然大悟的冷意。传统巡检要么靠人眼瞅,要么用普通红外仪,最多只能检测 0.5 毫米以上的裂纹,可数据不会说谎:0.3 毫米的微裂纹在湿度超过 80% 的环境下,用不了半小时就会引发闪络!
这哪里是 “明察秋毫,不见舆薪”?分明是拿着放大镜找芝麻,却把西瓜丢在了一边!电力局的人盯着一眼可见的大缺陷,把这些藏在眼皮子底下的微裂纹当成 “无害瑕疵”,可就是这些瑕疵,差点毁了整个电力系统!
苏念深吸一口气,重新坐回电脑前。她点开三维建模软件,将刚才分析出的裂纹数据逐一输入,屏幕上渐渐浮现出一根绝缘子的立体模型,0.28 毫米的裂纹用红色线条标出,从伞裙第三层蜿蜒至根部,像一条潜伏的蛇。
“还不够。” 她摇摇头,又调出整条西北线输电线路的基础图纸 —— 这是她托老王从电力局老同事那里借来的,图纸上连绝缘子的型号都标不全。她指尖翻飞,将近五年西北线所有绝缘子相关的事故数据导入模型,从风电场到变电站,几百公里的线路被按比例缩小,每一根电线杆、每一片绝缘子都清晰可见。
天边泛起鱼肚白时,苏念终于按下保存键。屏幕上,整条输电线路的三维模型悬浮着,数百个红点如朱砂痣般精准标注在绝缘子位置,连微米级的裂纹走向都纤毫毕现。她揉了揉酸涩的眼睛,嘴角终于勾起一抹浅笑 —— 这张 “缺陷图谱”,就是她对抗隐患的武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我的黑科技无人机横扫全球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我的黑科技无人机横扫全球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