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港资耀华公司的合资意向,如同一块被投入宋家心湖的巨石,最初的震惊与激荡过后,留下的是更为深沉、持久的涟漪。意向书签署了,但那只是漫长征程的第一步,真正的考验在于如何将纸面上的条款,转化为现实中既能互利共赢、又能守住根基的牢固合作。宋家上下,尤其是林薇和楚瑶,没有丝毫松懈,反而进入了更加审慎和忙碌的阶段。
第一步,是深入虎穴的考察。 意向书墨迹未干,林薇便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要求:组团亲赴香港,实地考察耀华公司的实力、运营模式及其海外销售渠道。这个要求合情合理,却也带着不容置疑的试探意味——宋家需要亲眼确认,这位未来的合作伙伴,是否真如其所言那般可靠。
李耀明先生对此表现得十分坦荡和大度,立刻发出了正式邀请。于是,一支由林薇、楚瑶、周晓云以及核心技术人员(一位蜜枣老师傅和一位酱菜老师傅)组成的宋氏考察团,在改革开放初期赴港手续尚且繁复的情况下,历经周折,终于踏上了那片传说中的“东方之珠”。
香港的繁华,对宋家屯来的众人而言,是颠覆性的冲击。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川流不息的汽车、霓虹闪烁的商铺、行色匆匆衣着光鲜的人群……一切都让他们目不暇接,也真切地感受到了内地与外面世界的巨大差距。
耀华公司的办公室位于中环一栋整洁的写字楼内,员工忙碌而专业,电脑和传真机是标配。李耀明亲自陪同,展示了公司的财务报表(经过审计的)、与海外超市及批发商签订的合同样本,以及堆满仓库的、来自世界各地的食品样品。他还安排参观了他们合作的现代化食品检测实验室和大型物流仓库。
这一切,都在无声地证明着耀华公司的实力和专业性。然而,林薇和楚瑶关注的,远不止这些光鲜的表面。
楚瑶特别注意观察了海外市场畅销食品的包装设计、配料表和营销策略,她发现对方在品牌故事讲述和市场细分上确实经验老到。周晓云则更关注财务流程和资金运作模式,暗自记下许多细节。而两位老师傅,在参观一家为耀华代工的食品厂时,看着全自动的清洗、灌装、杀菌生产线,以及严苛到近乎苛刻的卫生标准,既感到震撼,也流露出深深的忧虑——机器,能做出带着“人情味”和“手感”的传统味道吗?
考察归来,收获与疑虑并存。收获在于,确认了耀华公司确实是具备出口能力和现代管理经验的合作伙伴;疑虑则在于,双方在理念、标准和规模上的差距,比想象的更大。
第二步,是针锋相对的谈判。 真正的合资合同谈判,在市里新设立的办事处正式展开。这一次,双方都派出了更强大的阵容。耀华方面增加了法务顾问和资深市场总监;宋氏这边,除了林薇、楚瑶、周晓云,还将宋卫国和宋建国也拉入了谈判团队,让他们亲身感受商业博弈的残酷与艺术。
谈判的焦点,牢牢锁定在品牌、技术和控制权这三个核心上。
耀华方面凭借其资本和渠道优势,起初态度较为强硬,希望获得合资公司的绝对控股权(最初提议他们占60%以上),并要求将“宋记”品牌所有权转入合资公司,以便于统一管理和海外市场推广。
“李总,”林薇在面对对方看似合理的提议时,语气平和却寸步不让,“‘宋记’这个牌子,是我们宋家从宋家屯一口锅、一把枣做起,一点点积累起来的信誉和心血。它不仅是商标,更是我们的根。我们可以授权合资公司使用,但所有权必须牢牢掌握在我们宋氏手中。这是我们的底线,没有商量余地。”
楚瑶则从品牌价值的角度补充:“我们认为,‘宋记’品牌所蕴含的传统手工艺和乡土情怀,正是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独特竞争力所在。如果完全按照工业化标准彻底剥离这些内涵,它就会失去灵魂,变得与其他工业食品无异。我们希望的合作,是现代化标准与传统技艺精髓的结合,而不是取代。”
在股权比例上,双方展开了拉锯战。周晓云展示了精心准备的财务模型,论证宋氏方面以“宋记”品牌无形资产、成熟配方技术以及部分现有市场份额作价入股,其价值足以支撑更高的股权占比。她甚至引入了“品牌估值”和“技术折股”这些对当时内地企业来说极为新颖的概念,让对方刮目相看。
宋建国虽然不擅言辞,但在涉及具体生产工艺和配方保密性时,态度异常坚决:“蜜枣挂霜的火候,酱菜发酵的菌群,这些都是老师傅几十年摸索出来的,是‘宋记’的命根子。我们可以按照你们的标准改进生产环境,优化流程,但核心的工艺参数和配方比例,必须由我们指定的核心技术人员掌握,不能无条件全部公开。”
谈判桌上,常常是普通话、粤语、英语交错,法律条文、财务数据、技术参数纷飞。有时为了一个条款的措辞,双方能争论一整天。宋卫国和宋建国起初听得云里雾里,倍感压力,但在林薇和楚瑶的耐心解释和下,也逐渐明白了其中关窍,开始能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发表关键意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鎏金岁月:妯娌大战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鎏金岁月:妯娌大战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