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记载王平“统五部,位显成”,这支由青羌人组成的精锐部队在街亭之战后,专门负责殿后,20世纪末,在今甘肃舟曲县立节镇牛年村出土过一方“无当司马”印,此地属于当年蜀相诸葛亮最激烈的陇山区域,这枚“无当司马”官印就是当年在前线作战的无当飞军百长所佩之物。
第四支是“元戎弩士”,也称“连弩士”。确切地说,这支队伍的主力不在于构成兵员,而在武器。据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记载,诸葛亮对蜀汉军备进行过改造,“又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
据推测这种弩是一种十矢俱发,在当时能一次发射10支利箭的强弩。
1964年,在成都曾出土过一件蜀汉铭文青铜弩机,形制与一般汉弩机相似,但由山形器(铜质,弩刀是机)勾心组成,有不少人认为这就是“元戎弩士”所用的连弩神器。
不过从结构来看,出土文物还不具备能短距离连射、不卡壳、射速快、并有制动功能的特点,因此不是连弩。
不过可以认定的是,诸葛亮对弩进行改造,加强了军备,主要是针对曹魏的骑兵。
早在曹操时代,其麾下的虎豹骑就是一支突击劲旅,蜀汉军队想要在与骑兵的对抗中克敌制胜,必须在装备上拿出应对之策。
与曹魏相比,蜀汉骑兵数量、质量也不如曹魏,若北伐必须要经过地势险,而又狭窄的山谷地带时,蜀汉骑兵在此种地形上面对曹魏强大的骑兵,明显处于弱势,因此诸葛亮必须扬长避短,拿出一整套对付曹魏的骑兵。
早在曹魏时代,就是定军山一带出土的扎马钉,都是有效针对骑兵进攻的防御战术装备。
蜀汉弓弩兵的确在北伐战争中立下大功,建兴九年(231),魏国名将张合追击蜀汉军队至木门道时,诸葛亮令部队弓弩齐发,身经百战的张合最终殒命于此。
从建兴元年开始府军到建兴五年《出师表》,诸葛亮用五年时间,从内政、外交、军事、人事多方面进行革新,使遭受灭顶之灾、朝不保夕的蜀汉政权得以迅速恢复元气。经过几年休养生息,至建兴五年(227),益州“南方已定,兵甲已足”,蜀汉的北伐大业箭已在弦。
喜欢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