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海市老城区的报社旧址,青砖灰瓦爬满了深绿的爬山虎,像给墙穿了件皱巴巴的外衣。墙角的梧桐树落了满地金黄,风一吹,叶子打着旋儿飘,沙沙响得像谁在翻旧书。空气里有股油墨混着霉味的气息,潮乎乎地粘在皮肤上,太阳明明挂在天上,照下来的光却软塌塌的,暖不透这老房子的骨头。
仲孙黻蹲在档案室的地上,指尖划过积灰的纸箱。箱子上的标签褪了色,“90年代退稿”几个字歪歪扭扭的。她刚把一箱旧稿抱到桌上,纸页间就飘下片干枯的银杏叶,黄得发脆,一碰就掉渣。这叶子边缘有圈浅褐色的焦痕,不像自然干枯,倒像被火燎过——她指尖顿了顿,把叶子夹进随身带的笔记本里,叶尖的碎渣落在本子上,惊起细小微尘在光柱里翻涌。
“这破地方,比我奶奶的针线盒还乱。”她嘀咕着抹了把脸,鼻尖沾了点灰,倒比平时那副严肃模样多了点烟火气。桌角的台灯罩蒙着层灰,开了灯也照不亮多少,光在纸堆上投下毛茸茸的影子,晃得人眼晕。靠墙的旧书架歪着半边,最底层的书脊泡得发涨,隐约能看见“镜海日报合订本”几个字泡得发虚,像被水泡过的墨团。
突然,最底下的纸箱“咚”一声塌了角,一沓泛黄的稿纸滚出来。仲孙黻捡起来拍了拍,首页的退稿信露出来,钢笔字龙飞凤舞:“故事尚可,灵气不足——编辑 周明诚”。日期是二十年前的,纸边都磨出了毛边。退稿信背面粘着半张剪报,是篇关于“镜海活字印刷术入选非遗”的短讯,剪报边缘用红笔圈了个名字:仲维山——那是她爸的名字。
她翻了两页稿子,眉头突然皱起来。这稿子讲的是个老报人守护活字印刷厂的故事,主角叫“老仲”,连口头禅都跟她爸当年一个样:“字是骨头,印出来的才是肉”。更奇的是稿里写“老仲”总在深夜往印刷厂后院跑,怀里揣着个布包,布包上绣着朵歪歪的栀子花——她妈生前最会绣栀子花,爸那个磨得发白的帆布包上,就有朵一模一样的。
“邪门了。”她捏着稿纸的手紧了紧,指节泛白。窗外的风突然大了,梧桐叶“哗啦啦”打在玻璃上,像有人在拍窗。桌上的银杏叶不知怎的翻了个面,背面竟用铅笔写了个极小的“三”字,铅笔印浅得几乎看不见,像是写的时候怕被人发现,力道压得极轻。
这时,档案室的门“吱呀”一声开了。仲孙黻吓了一跳,猛地回头——是报社的老门卫王伯,手里端着个搪瓷缸,热气腾腾的。缸子沿掉了块瓷,露出里面的铁色,倒跟她家里那个爸用了半辈子的缸子像孪生兄弟。
“小仲姑娘,还在翻哪?”王伯把缸子往桌上一放,茶叶梗在水里打着转,“这地方邪性着呢,以前周编辑在的时候,总说半夜听见活字响。”他往墙角瞥了眼,声音压得低了些,“前几年有个年轻人来翻旧稿,也是蹲你这位置,翻着翻着就蹲地上哭,说看见纸堆里有双眼睛盯着他——后来再没来过。”
仲孙黻没接话,眼睛还钉在稿纸上。稿子里写老仲为了保住印刷厂,跟开发商打赌,三天内刻出“镇厂之宝”的活字。她心一跳——她爸当年也干过这事,只不过最后输了,印刷厂拆那天,他蹲在墙角哭了半宿。那天她偷偷跟着去,看见爸把个木盒子埋在印刷厂门口的老槐树下,埋完还往树上钉了个小钉子,钉子上缠了圈红绳。
“周编辑……是不是戴个银丝眼镜,总穿灰中山装?”她突然问。话刚出口就看见王伯手里的搪瓷缸抖了下,热水溅在桌上,烫得稿纸边缘卷了个小角。
王伯愣了愣,点头:“可不是嘛!十年前走的,肺癌。临终前还念叨,说欠了人一篇稿子没退。”他往稿纸上瞅了眼,突然“咦”了声,“这退稿信是周编辑的字?他当年退稿有个毛病,总在信背面画小记号——你翻过来看看。”
仲孙黻把退稿信翻过来,果然见右下角画了个极小的墨点,墨点里藏着个“木”字。她的手开始抖。稿纸最后一页被撕掉了,边缘还留着指甲掐的印,撕口处粘着半片干枯的花瓣,是栀子花的瓣——她妈下葬那天,爸就是攥着把栀子花站在墓前的。她想起小时候,爸总在深夜翻一个旧木箱,翻完就叹气。有次她偷看过,箱子里除了刻字工具,还有半张退稿信,署名就是“周明诚”,信上也画着个带“木”字的墨点。
“王伯,周编辑的东西还在吗?”她声音发哑。指尖捏着那半片花瓣,花瓣干得像纸,却还能闻见点极淡的香。
王伯指了指角落的铁柜:“都在那儿堆着呢,没人动过。前两年报社想扔了,我拦了——周编辑待我好,当年我儿子住院,还是他垫的医药费。”铁柜上落着层厚灰,柜门上用粉笔画了个歪歪的笑脸,像是哪个孩子画的,又被岁月蒙得发淡。
铁柜上了锁,锁锈得厉害。仲孙黻找了根铁丝捅了半天,“咔哒”一声,锁开了。里面全是旧书和稿纸,最底下压着个木盒子。盒子是酸枝木的,边角磨得发亮,盒盖上刻着“守字”两个字,刻痕里填着红漆,红得像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烟火里的褶皱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烟火里的褶皱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