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8日,国庆长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北京的早晚温差已经很明显。浪潮工作室的会客室里,空调温度被调到26度,茶几上整齐摆放着四份项目计划书——《深海救援》的后期制作清单、《时光回响》的场景搭建预算、《学区房》的电视台合作方案,还有一份是针对新合作伙伴的资源需求表。高浪指尖划过最后一份文件上的“合作优先级”,在“发行渠道”和“特效团队”两个选项上做了着重标记。
“华影传媒的王总已经到楼下了,”周倩拿着平板电脑走进来,屏幕上是王海涛的资料页——这位在影视圈摸爬滚打二十年的老江湖,最擅长的就是院线发行,去年凭借一部低成本喜剧片打通了二三线城市的影院资源,让影片票房从预期的5000万冲到2.3亿。“王总这次来,主要想聊聊《深海救援》的发行分成,但我听说他最近在接触韩国的特效团队,或许我们能争取到更深度的合作。”
高浪点点头,让张薇把《深海救援》的后期片段拷贝到投影仪上:“重点放水下救援的特效测试镜头,还有张译穿着60斤铜盔潜水的实拍花絮——让王总看到我们的诚意和实力,而不只是个需要发行渠道的小工作室。”
上午十点,王海涛准时出现在会客室。这位身材微胖的中年男人没带助理,只拎着个旧公文包,坐下后第一句话就是:“高导,我昨天刚看了《深海救援》的初剪版,那个‘绳结记忆法’的细节,比我去年发行的任何一部片子都更打动人。”他打开公文包,拿出一份院线排片表,“但实话实说,12月的档期太挤,《深海救援》要是想拿到30%以上的排片,必须在特效上做出差异化——现在的观众,既要情感共鸣,也要视觉冲击。”
高浪顺势递上《时光回响》的项目计划书:“王总,我们不仅需要《深海救援》的发行支持,更想跟您探讨长期合作。《时光回响》是我们转型都市奇幻题材的尝试,需要韩国特效团队做‘时空重叠’的镜头,而您要是能牵线搭桥,我们可以把两部片子的发行权都交给华影,分成比例上还能再让一步。”
王海涛接过计划书,翻到场景设计图时眼睛一亮:“这个‘时光书架’的创意不错,但特效不能只靠花钱堆。我认识韩国DIGITAL FX的李宰赫导演,他去年做《汉江怪物》的特效时,用的是‘实景+微缩模型’的结合,成本比纯CG低40%。你们要是愿意,我可以安排下周去首尔见他——不过李宰赫有个要求,必须看到完整的分镜脚本,他不接‘拍着看’的项目。”
下午两点,送走王海涛后,高浪马不停蹄地召集核心团队开会。周子昂拿着刚修改好的《时光回响》分镜脚本,眉头却皱得很紧:“韩国团队的技术没问题,但他们对中国的80年代场景不熟悉,纺织厂的机器型号、工人的工装样式,这些细节要是出错,很容易让观众出戏。我建议找国内的老美术指导合作,比如曾参与《霸王别姬》道具制作的陈明老师。”
“陈老师去年退休后就很少接活了,”周明补充道,“我托人打听了,他最近在整理老北京的纺织厂资料,要是我们能把《时光回响》的80年代场景设计交给她,或许能打动她——陈老师最在意的就是‘历史真实’,之前有个剧组找她做民国场景,因为道具里出现了建国后的搪瓷缸,她直接辞了工作。”
高浪让周明准备一份详细的80年代纺织厂资料,又让李雪修改剧本里的细节:“把林晚母亲织的毛衣花样,改成1986年流行的‘元宝针’,还有车间墙上的标语,要查当时的政策文件——不能出现‘改革开放’的字样,因为1986年的官方表述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这些细节,既是给陈老师看的,也是给观众看的。”
傍晚时分,程肖突然带着一个人走进工作室——正是曾为《卧虎藏龙》设计服装的造型师张岚。“高导,张老师听说我们在拍80年代的戏,特意来看看。”程肖笑着说,“张老师家里还留着1985年的纺织厂工装,连纽扣都是当时的铜制款。”
张岚打开带来的行李箱,里面整齐叠放着十几件旧衣物:“这件蓝色工装是我母亲当年在上海纺织厂穿的,你们看,袖口的磨损痕迹是真实的,不是做旧;还有这条列宁裤,腰上的皮带扣是‘上海牌’的,1986年后就停产了。”她指着《时光回响》的人物设定图,“林晚穿越后的服装,不能只是简单的‘复古’,要体现她的心理变化——刚穿越时穿的工装太大,显得她格格不入;后来合身了,说明她逐渐接受了那个时代。”
高浪立刻决定邀请张岚加入团队,负责《时光回响》的造型设计。“张老师,我们不仅需要您的专业能力,更想通过您联系更多传统手工艺人。”他拿出场景设计图,“纺织厂的织布机、书店里的旧书架,这些道具要是能找到老手艺人制作,比工厂批量生产的更有质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名导资本:从2005年拍烂片开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名导资本:从2005年拍烂片开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