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大研究所
十六岁的吴姗姗已经不用再去按部就班的上课了,入学没多久她就被陈教授看中,收为关门弟子的她,就开始跟着老教授一起进了研究所。
八十年代的国内机械行业,仿佛深陷泥沼,每一步都沉重无比,与国外的差距,恰似一道望不到尽头的天堑。
国外把先进技术捂得严严实实,技术封锁密不透风,国内相关资料稀缺得可怜,就像在黑暗中摸索前行,找不到一丝光亮。
特别是在内燃机领域,涉及面广,汽车、船舶、飞机、农业工业机械几乎都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
就拿汽车发动机和柴油发动机来说,与国外相比,简直是云泥之别。
这也导致国内依赖内燃机的汽车制造、农业机械、工程机械等行业,就像被捆住了手脚,发展举步维艰。
吴姗姗却像一颗横空出世的耀眼新星,在这片黯淡的天空中,绽放出别样的光芒。
她脑袋里装着未来的先进知识,一入学,就凭借课堂上那些独到的见解和对机械原理超乎常人的理解,成功吸引了老师和教授们的目光。
两年前她刚进实验室时,从助手做起,这在人才济济的科研团队里,她实在不值一提。
毕竟她年纪最小,不少人都在背后小声蛐蛐,猜测她是走关系进来的,眼里满是不屑。
“这小丫头,看着柔柔弱弱的,能有多大能耐?说不定真是靠关系进来镀金的。” 同学甲跟同学乙小声议论着。
同学丙:“这么小就能进研究所,那背景肯定相当硬了。”
背景相当硬的吴姗姗当作没听见,毕竟不招人妒是庸才!
她脑中都是几辈子学来的知识,更何况还有空间平板电脑中的超前信息,她早就将机械领域的知识了然于心。
在技术领域,这个年代还真没有人能超过她。
有一回,实验室里的重要仪器突然 “罢工”,发出刺耳的声响,所有人都乱了阵脚,手忙脚乱地排查问题。
“这可怎么办?实验进度要被耽误了!” 好几个研究员焦急地喊着。
吴姗姗却异常冷静,她闭上眼睛,在脑海中快速回顾所学知识,然后迅速行动起来,凭借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很快就找到了故障所在,只见她熟练地摆弄着工具,不一会儿,仪器就恢复了正常运转。
“哇,姗姗,你太厉害了!这个你都会修?我们都不敢下手,一点头绪都没有。” 其他人纷纷投来惊讶和佩服的目光。
这干净利落的操作,让所有人都对她刮目相看,也让她逐渐赢得了大家的信任。
没多久,她便开始加入了核心机械结构设计与优化项目中。
平日里,吴姗姗完全淹没在科研人员忙碌的身影之中。
可她的笔记本上,却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公式和奇思妙想,那是她思维的盛宴,每一页都记录着她在机械领域探索的点点滴滴,其中不乏关于内燃机技术改进的大胆设想。
研究所不仅在实验室做数据分析,也会和其他机械厂合作,毕竟闭门造车不可取。
陈教授还会带着他们去首都各个机械厂、动力机厂下车间进行实地实验,一开始机械厂谁也没把她这个小姑娘当回事,但是吴姗姗却能从参观中看出不少问题,并记录在本子上,面对质疑,直接当着他们的面上手操作。
一顿操作猛如虎,把旁边的技术员看的目瞪口呆!
不是,这机器他们对着图纸还要反复检查才能组装好,现在的小姑娘都这么厉害了吗?
不过,项目推进的道路上,却并不是一帆风顺。
内燃机的改进涉及的不仅仅是技术,还有材料和复杂工况的问题,这又涉及到了材料学和技术水平,就像一座巍峨耸立的大山,毫无意外地横亘在眼前,以往的设计思路在这两座大山面前,瞬间陷入了僵局。
“难道我们真的走进死胡同了?” 兴奋的团队成员们此时一脸沮丧。
技术超前代表的落后的材料跟不上,而材料和技术水平又是必须攻克的问题。
在内燃机的技术改进上,吴姗姗像一个无畏的探险家,大胆尝试新材料和设计理念。
终于,在多次的推倒重来后,她终于找到了突破口!
传统内燃机的关键部件,像活塞、缸体这些,由于材料的限制,在高温、高压的恶劣环境下,特别容易磨损,这不仅导致动力不断下降,可靠性也大打折扣。
很快,她发现了一种国内新研发的合金材料,这种材料的耐高温、耐磨性能堪称优异。
在加工过程中,他们又遇到了难题,传统的加工工艺根本无法满足要求,吴姗姗没有退缩,和团队一起反复摸索,经过无数次改良加工工艺,终于成功打造出新型活塞。
当新型活塞安装在内燃机上进行测试时,效果惊人,活塞的耐用性大大提高,磨损带来的动力损耗也大幅减少,那一刻,整个实验室都沸腾了,“太棒了,我们成功了!” 大家激动地拥抱在一起,欢呼雀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综影:我自有精彩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综影:我自有精彩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