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摸出怀中的陶哨,在掌心刻下相似的纹路,忽觉风里传来若有似无的海棠香 —— 不知是错觉,还是真有花瓣从百里外的清河镇,追着他的脚步飘到了这里。
初夏的风裹着槐花甜香掠过城门,林邑川跟着父母踏入大丰城时,正盯着街边货郎担上的拨浪鼓出神。
城门守军翻看路引时,林父笑着搭话:“听闻贵城南区宜居,不知附近有无空置宅院?”
守军指了指城南方向:“听说槐树巷有房售卖,客栈往前两条街有牙行,您可去问问。”
林母轻拽儿子衣袖,示意他别盯着货郎看,少年却已将守军提及的 “槐树巷” 三字记在心里。
悦来客栈的木质楼梯踩上去吱呀作响,林父选了背街的两间房,推开窗户便能看见隔壁院落的葡萄藤。
“这房梁木料是松木,” 他敲了敲窗框,“虽不如檀木结实,但胜在不易招虫。”
林邑川趴在窗台上,看楼下戴瓜皮帽的老者正领着小厮贴“吉屋出租”的告示,红纸在风里飘得哗啦响。
街对面的茶馆门口坐着几位晒太阳的老人,一边嗑瓜子一边闲聊,声音断断续续地飘上来:“这宅子空了快一年了吧?”“听说是东家搬去城东享福去了……”
安顿好行李后,林父揣着从清河镇带来的地契文书出门,临了还不忘叮嘱一句:“别乱跑,我去瞧瞧城西的宅子。”
林邑川目送父亲身影消失在街角,心中隐隐有些期待——他们终于要在这大丰城里安定下来了。
城西的“恒泰牙行”幌子在阳光下晃悠,林父推开木门时,柜台后的小学徒立刻迎上前来。
牙郎是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穿着干净利落,说话也带着几分熟稔老练的江湖气。
“槐树巷有处三进宅院,前院带井台,”牙郎搓着手道,“原是给自家公子娶亲用的,谁知他偏要住城东,非说那边风水好……”说着还叹了口气,像是对儿子的执拗无可奈何。
林父点了点头,没急着表态,而是跟着牙郎去看房。
到了那宅子,只见宅门门槛虽高却无破损,墙根青苔生得均匀,说明屋子通风干燥、地基稳固。他心里已有七分满意。
推开堂屋木门,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砖地上,形成方正的光影——这格局,倒与清河镇老宅有几分相似。
屋内还算干净,地面扫过不久,梁柱也无虫蛀痕迹。
“这院落地脚价八十两,若您诚心要……”牙郎话未说完,林父已摸出腰间钱袋:“先付三十两定金,明日后交割。”
他在契约上按下指印时,窗外传来卖杏花的妇人叫卖声,忽然想起林邑川曾说想在院子里种海棠。
他嘴角微微一扬,心想:等搬家那天,一定买几株回来。
走出宅院时,林父绕道去了米铺,打听到槐树巷的米价与清河镇相近,这才放下心来。
又顺路看了附近学堂的位置、菜市的热闹程度,确认这一片生活便利、邻里和睦,才算是真正安心。
回到客栈时,林邑川正捧着《大丰城志》看得入神,指尖划过“南城门地基用花岗岩”的记载,嘴里还低声念叨着:“原来城墙是用玄铁加固过的……”
林父笑着揉了揉他头发:“明日我们住新房子,往后你读书练字,便有间朝阳的书房了。”
少年抬头,看见父亲眼角的皱纹里盛着笑意,忽然明白所谓“看房”并非临时起意,而是父母为他铺的长远路——就像当年在清河镇置产,为的不过是让他能安心读书,不受外界纷扰。
那一瞬间,他心底泛起一阵暖意,仿佛这座陌生的城市,也开始变得亲切起来。
第二日辰时三刻,林家退了客栈房,就去槐树巷。
母亲提着包袱走在前面,脸上带着淡淡的笑;
林父背着最重的箱子,步伐稳健如常;
而林邑川走在最后,手中抱着母亲连夜包好的油纸糕点,脚步轻快,眼神坚定。
他知道,新的生活,从今天正式开始。
牙郎递过铜钥匙时,林父特意检查了门轴油泥,见无撬动痕迹,才放心开门。
吱呀一声,尘封已久的宅院仿佛从沉睡中苏醒。
阳光斜照进堂屋,照亮了地砖上细密的裂纹,也映出空气中浮动的微尘。
交接文书在堂屋八仙桌上摊开,林父握着毛笔的手顿了顿,笔尖在“林承远”三字上洇开小团墨渍——那是他从未对儿子提起过的本名。
少年站在一旁,并未察觉异样,只当是父亲写得认真。
林母领着林邑川查看厨房,少年掀开陶瓮盖子,闻见里头残留的八角香,突然想起昨夜母亲在油灯下绘制的《新居储物图》。
她将每口缸、每个角落都标得清清楚楚,连米缸要垫几层干荷叶都写了备注。
日头正中时,林父腰间别着短柄锄头,在东厢房墙根量了三步。“就这儿。”
他挥锄刨开青砖,潮湿的泥土气息混着石灰味扑面而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天命人的仙路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天命人的仙路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