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堂联动护苗手册》的编校工作,就着二月末的暖阳,在青萍镇民生分堂的小院里开了头。院中央摆着张宽大的枣木桌,桌上摊着阿青画好的插图底稿、各分堂报来的护苗数据,还有林惊尘草拟的文字初稿,旁边的炭炉上煨着一壶热茶,水汽袅袅,混着墨香,倒比江湖客栈里的酒气更让人安心。
一早,四堂的代表就带着各自的经验笔记赶了来。张老丈揣着个磨得发亮的布包,一进门就把包往桌上一放,掏出几页泛黄的纸,上面用炭笔歪歪扭扭记着护苗的细节:“林副堂主,这是俺们青萍镇往年护小麦苗的老法子,比如草木灰水要按‘一瓢灰兑三瓢水’的比例调,松土时要顺着麦行来,不然容易把苗带倒,你看看能不能添到手册里。”
林惊尘接过纸,指尖触到纸面粗糙的纹理,笑着点头:“张老丈这都是实打实的经验,比我写的文字管用多了,必须加进去,还得标上‘青萍镇实操技巧’,让其他分堂一看就明白。”阿青也凑过来,拿着炭笔在插图旁的空白处画了个小瓢,一边画一边问:“张老丈,一瓢灰是这么大的吗?我画清楚些,乡亲们就不用猜比例了。”张老丈凑过去一看,连声道:“对,就是这么大!小先生画得好,比俺们说一百句都管用。”
定远镇的代表也拿出一本册子,里面记着玉米种挑选的诀窍,还夹着几片不同状态的玉米种壳:“林副堂主,俺们发现,除了看外壳和霉味,还能把种子放进温水里泡半个时辰,沉底的是好种,浮在水面的大多是空壳,这个法子快又准,我把步骤写下来了,你瞅瞅。”林惊尘接过册子,仔细读了一遍,又让阿青在“玉米苗管护”那一页加了个“温水选种”的小插图,旁边注上泡种的时间和判断标准,生怕漏了关键。
苏州府的代表则带来了水位监测的改进法子:“之前用水位桩,遇到雨天看不太清刻度,俺们琢磨着,在桩上涂了层桐油,再用红漆标上‘高、中、低’三个刻度,雨天也能一眼看清,还能防止木桩烂掉,这个也能添到手册里。”阿青立刻拿起笔,在水稻田管护的插图旁,给水位桩添上了红漆刻度,画得细致,连桐油的光泽都用淡墨晕了出来。
风沙镇和黄土镇的代表也没闲着,风沙镇的代表指着“倒春寒应对”那一页,说道:“俺们发现,给草苗盖稻秆时,要留些缝隙,不然草苗会闷坏,次日揭稻秆要等太阳出来半个时辰后,霜化透了再揭,不然苗一冷一热容易蔫。”黄土镇的代表则补充:“补苗后要浇‘定根水’,温水最好,浇完后用碎土把坑边压实,苗不容易倒,俺们补的苗成活率高,全靠这法子。”
林惊尘一边听,一边把这些补充都记在初稿上,时不时和大家讨论表述方式——既要准确,又要通俗,不能用江湖上的术语,免得乡亲们看不懂。柳轻烟也带着学徒来了,手里提着个竹篮,里面装着刚熬好的姜枣茶,给每个人倒了一碗:“大家慢慢聊,别着急,喝口茶暖暖身子,编手册是细活,得把每个细节都抠到位,不然到了其他分堂,用起来容易出问题。”
众人喝着茶,你一言我一语,不知不觉就到了正午。桌上的手册初稿已经添得满满当当,插图也补了不少,原本略显单薄的内容,渐渐变得充实起来。林惊尘把初稿整理了一遍,又念给大家听,每念一段,就问大家有没有要改的地方,确保每个经验、每个步骤都准确无误。
“俺觉得‘倒春寒应对’那一段,还得加上‘提前看天’,比如夜里要是刮北风,天上没云,大概率会下霜,提前把稻秆准备好,就不用临时手忙脚乱了。”张老丈突然开口,这话一出,众人都点头附和,定远镇的代表也说:“对,俺们那边也有这说法,‘北风无云,夜霜必临’,把这句谚语加进去,乡亲们更容易记。”林惊尘立刻让阿青把谚语写在插图旁,又补充了“提前准备防护物资”的内容,才算把这一段完善好。
午后,大家又把手册的结构理了一遍,分成“苗情识别”“分作物管护”“应急应对”“实操技巧”四个部分,每一部分都配上插图和通俗的文字,确保不管是懂庄稼的老乡亲,还是刚接触护苗的年轻人,都能看得懂、用得上。直到夕阳西下,手册的终稿才算定下来,林惊尘把终稿交给黄土镇的代表,叮嘱道:“你把终稿带回总堂,让宋远兄安排人刻印,刻印的时候注意,插图要印得清晰些,文字别太密,乡亲们看着不费眼。”黄土镇的代表郑重地点头:“林副堂主放心,俺一定把话带到,绝不让手册出半点差错。”
手册的事敲定,林惊尘却没歇着——眼看三月就要过,夏汛也越来越近,江湖上的汛情向来凶险,去年苏州府就因河水暴涨,冲毁了不少田地,乡亲们颗粒无收。他早想着要去各堂辖区的河边看看,排查一下河防隐患,制定防汛的方案,正好趁这次四堂代表都在,一起商量着去探河防。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剑起万里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剑起万里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